中国宁夏使用阿拉伯文 引发“伊斯兰主义”的争论

阿拉伯文【博闻社】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字外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区当地民族语言享有官方语言的地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并没有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但在许多地方开始使用不属于中国少数民族通用文字:阿拉伯文。

宁夏出现了引进阿拉伯语教师教授阿拉伯语以及阿拉伯语幼儿园。陆媒报道说,这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回族文化、异域文化,逐步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开放兼容的性格”。宁夏道路上也有显示中文和阿拉伯文的路牌和标示牌,据说是为了打造面向阿拉伯国家的语言环境。

名为“寞洑”的博客作者说,“昨天反映事业单位宁夏气象局在自己网站上加注阿拉伯文名称,今天它就将阿语名称去掉了。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更有人认为这无异于在搞“穆斯林化”和“阿拉伯化”,宁夏当局应该将阿拉伯语标牌拆除。

中国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社会的分歧和争议也越来越受到舆论关注。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拉什迪引起争议的小说《撒旦诗篇》,前任罗马教皇本笃16世在9/11攻击后指责伊斯兰教,和后来激起穆斯林抗议的丹麦卡通事件和荷兰议员制作攻击古兰经的电影都反映了伊斯兰同西方世界之间深化的矛盾。

近年来在穆斯林聚居的新疆多次发生的暴力恐怖攻击似乎加重了中国民众对所谓伊斯兰化现象的担忧。自称代表新疆维吾尔族的海外流亡组织认为新疆暴力袭击事件频发是对中共在新疆进行民族压迫的反弹。但是中国公众舆论则认为新疆“暴力恐怖袭击”的根本原因外来宗教极端主义影响,经济贫困和政治边缘化并非主要原因 。

因此外来的伊斯兰文化和宗教影响被认为是在助长伊斯兰主义,即用伊斯兰教义指导个人生活,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张。

取名为“中亚学家老荒”的微博作者说,“有些穆斯林妄图在中国以教法取代国法,反对民族与宗教捆绑并攫取种种特权”,还反对穆斯林以宗教理由执行禁酒,反对所谓的“清真产业”。

这位了解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的作者对中乌两国作了对比。他举例说在乌兹别克斯坦这个穆斯林国家,“建新的清真寺很难获批。国家庆祝新年、诺乌鲁兹节、胜利日,全民放假;伊斯兰教节日民间过,公职人员不放假。未成年人不得进清真寺礼拜。”

“乌兹别克、土库曼这样穆斯林人口绝对多数的国家,政府都懂得杜绝“清真”维护社会正常。我国领导人和上层意识不到,所谓“清真”在经济活动中玩不公平竞争,在政治上对国家安全是长远、深度的威胁。”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