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台灣人類可能在太平洋捕殺大白鯊為食

【博聞社綜合】研究人員在台灣東部的史前人類遺址發現,距今4000年前的當地住民,不僅具有精湛的捕魚技巧,而且可能捕殺大白鯊為食,但如何憑藉簡單的原始工具捕捉大白鯊,仍舊不得而知。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在台灣東部挖掘史前人類遺址,發現當時的住民以太平洋作為取得食物的主要來源。研究人員吳意琳在東海岸距今3900年至4400年間的都蘭灣潮來橋遺址也挖出許多魚骨遺留與鯊魚牙齒。出土的鯊魚牙齒及魚骨不乏大型且攻擊性強的種類,如吳意琳挖掘出的魚骨便包含1隻超過3公尺長、攻擊性強的白眼鮫、以及灰鯖鮫的牙齒和椎骨。

而另一研究人員李坤修則在遺址中發現包含15件大白鯊牙齒在內,總共挖出8041件的魚骨,其中魚牙就有5529件,魚脊椎直徑有4公分,最大的脊椎有7公分,幾乎都是鯊魚的骨骸。大白鯊牙齒比例上雖然甚低,但也證明以當時的技術而言,捕獵大白鯊並不容易,但仍可達成。

台灣東部史前人類遺址出土的大白鯊牙齒(來源:自由時報)
台灣東部史前人類遺址出土的大白鯊牙齒(來源:自由時報)

吳意琳說明,遺址發現的魚骨是在「生活層」,可以確定是人類捕抓的鯊魚,食用後丟棄的魚骨,而不是擱淺的鯊魚骨。

不過,兩個遺址均無現今台灣漁民捕捉鯊魚時常用的釣繩之類的遺留標本。新石器時代的潮來橋遺址有出土少許魚鉤,以及一把疑似勾柄的骨具。屬於鐵器時代的舊香蘭遺址中則出土獸骨魚鉤、魚槍頭,以及鐵鉤。

李坤修研判,距今1400年至2200年的舊香蘭原住民捕魚技術應該很成熟,且航海技術也很高明,可能會利用漁船拖網捕抓鯊魚,至於如何和大白鯊搏鬥,無法研判。

(來源:自由時報、中央社)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