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诚:中日和解是对二战结束的最好纪念
|【博闻社编译】今日是“七七事变”爆发纪念日,著名时政评论家马立诚于凤凰网发表署名文章《中日和解是对二战结束的最好纪念》,呼吁中日走向和解。
文章以保钓先锋殷敏鸿的来信为开端,殷敏鸿提到,应该让中国民众了解事情的另一面,战争手段无法彻底解决钓鱼岛争端,通过联合国国际法院裁决,是解决一问题的可选途径。
文中指出:民族主义狂热与媒体不负责任煽风点火有很大关系。一些媒介为了商业利益迎合民众情绪化要求,堕落到是非底线之下,对两国关系恶化要负很大责任。十几年过去,情况没有根本改善,这是令人痛心的。而中国的网络论坛、博客充斥着民族主义声音,常常使普通中国人的温和观点不容易被发觉。
文章认为,“前事不忘”,出了侵略战争的历史,中日两国人民还应记住和解合作的历史。从1972年到2008年,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签署四个重要政治文件,表达了对战争责任的反省。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到2008年,日本政府就战争问题作了25次道歉,表示深刻反省。
文章特别提到ODA贷款。从1979年到2007年总计28年,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ODA贷款36412亿日元,折合350亿美元,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40%。ODA贷款中,90%为低息贷款,贷款利率仅为0.79%至3.5%,偿还期为30年到40年。
文章还提到,周恩来、邓小平和胡耀邦都是中日友好的提倡者和践行者。八九年六四之后,西方国家中只有日本支持中国尽早回归国际社会,与中国最早恢复经济往来,邀请中国领导人访日。
文章接着指出,钓鱼岛争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时期一直存在,并未妨碍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两国关系发展,所以中日关系不应被钓鱼岛争端绊住脚。
文章认为,日本社会完全不是和战争准备的状态。“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论调不符合日本社会实际。
文章接着批评了近期的”抗日神剧”,长时间大密度播出这些电视剧,一方面是播种仇恨,另一方面反而淡化了严肃思考。
文章最后呼吁学习法德、俄德世仇和解,建立和解学。让中日关系回归理性!
马立诚曾任职人民日报评论部,于2002年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一文,提出重新审视中日关系、把历史问题放在次要位置。
《新思维》发表后,引发一场争议,但最初的争议很快便成为一边倒的局面,尽管私下仍有一些学者表示马的观点“很多提法值得商榷”却“不是没有道理”,但在公开场合,自2003年春天以后,对马立诚的观点表示支持或同情者,特别在网络上便几乎再无声息。此后,他出版《仇恨没有未来》一书,持续针对中日关系发声。
著名评论家马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