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在中国增加信贷的刺激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博闻社】中国可能在年初打开了信贷闸门,让市场明显松了一口气,认为中国政府已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但以中国当下的状况来看,只增加放贷真的能对经济起到有效刺激作用吗?
华尔街日报发表社评认为,在中国增加信贷的刺激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文章认为,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新债中有越来越多的部分用于偿还旧债,除了给银行带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外,在实体经济中产生的活动较少。这就如同一个服用了阿司匹林的头痛病人,更多的药物不会更多地缓解疼痛,但可能导致并发症。
一个可以度量的影响就是所谓的“信贷常青化”(evergreening of credit),即银行为贷款进行展期,或者提供新贷款以偿还旧债。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度量方法是,先估算每年企业亏欠多少本金和利息,之后估算用来偿还上述本金、利息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营运现金流、通过售股筹集到的新款项,以及没被划拨为一般支出(例如工资)的额外现金)。
作者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去年需还本付息的债务金额与资金来源之间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大约相当于企业负债的10%。弥补这一缺口的方法就是继续借贷。五年前,中国公司创造的现金多于需要偿还的负债,因此新债可以用于投资。
信贷常青化力度最大的就是那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的国有企业。例如,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数据,在常青信贷总额当中,煤炭开采及金属企业的占比达30%。
对于如何才能化解信贷常青化问题?华尔街日报认为,一个积极的办法是允许这些问题行业的企业开始进行痛苦的重组。这至少可以消除常青化贷款的一个需求来源。透过注资调整银行系统的资本结构,把常青化贷款从银行转移到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这将使银行不必再向大多数问题借款人不断提供常青化贷款。摆脱这种负担后,银行就可以把信贷资金提供给生产部门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也许会把资金投入到实体项目中,而不是用来偿还旧债。
文章最后说,中国的现阶段似乎只是在旧债基础上堆积新债,而不是清理这个烂摊子。这样做或可防止银行系统内部出现违约,却无法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