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考古遺跡顯示台灣在5000年前進入農業時代

【博聞社綜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臧振華博士所領導的南科考古隊在台南市「南部科學園區」挖掘的考古遺址中,出現年代可能有5000年之久的稻米遺跡,認為該處可能是台灣農業文化的起源。

南科考古隊在15年前該科學園區設立之初,發現地底藏有史前文化遺址後即在當地進行挖掘工作。目前總計發現考古遺址58處,搶救發掘34處,發掘總面積約9萬平方公尺,在台灣考古學史上首屈一指。出土遺物與遺跡的數量與類別都屬空前。年代則距今5000年到300年間,從最早的大坌坑文化期到較近的西拉雅文化、明清漢人文化。涵蓋10個考古文化期,各處遺址中所出土的遺物類別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鐵器、玻璃器等文化遺物,以及動物骨骸、植物種子和木頭等生態遺物等。

其中也包含發現5000年前經過碳化後保留下來稻米粒、小米、薏仁等五穀雜糧。這是台灣考古史上首度發現農業遺留,遺址出土顯示,至少5000年前在台灣的史前人類就已經進入農業時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匡悌表示,由於米粒外型大小都差不多,當時可能有選種甚至育種的技術。

有趣的是,南科遺址中只有狗的遺骸而無水牛,臧振華推測當時是由人自己下田農耕,且從2000多具史前人類遺骸分析得知,當時的人類不僅有蛀牙,且可能因為從事粗活,脊椎、膝蓋都不太好。

臧振華指出,截至目前已經整理20個考古遺址,但仍有14個考古遺址文物尚未整理,這些文物超過幾百萬件,繼續整理和分析,可以對南島民族文化有更進一步了解,還有夏威夷的人類考古學家前來交流及請求協助。

圖片資料來源:公視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