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讀|喬木: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

看圖,你的焦點在哪裏?
看圖,你的焦點在哪裏?

博聞社】以下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知名作家喬木的一篇引起廣泛關注的文章:“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 ”。據說此文一出,讀者爭相傳頌,頗有“洛陽紙貴”之味道,甚至新華社教育部都想就此文所涉做深度報道。

有消息說,因文章所涉“性別歧視”令北外領導不快,校方一度要求喬木刪文,但是被喬老師拒絕了。不管如何,文章之趣勘直一讀。本社轉載於下,以饗讀者

題外話:有說北外是中國美女最多的大學,喬木教授的文章或許為這一說法提供了旁證。此外,中國外交部據說大部分美女翻譯都出自該校,大概不無道理

我在某外语院校,负责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生的培养。每年四、五月都会主持来自各地的统考生面试,前一年的十月还会有各校的推免保送生的面试选拔。

十多年来,阅人无数。因为绝大部分是女生,饱览众芳,有些事值得说说。

总体来说,在能力和表现之外,会有几个影响因素,比如:性别、相貌、院校、地域等。

性别来说,女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表现,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后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不再靠体力取胜,女性在学习方面的认真、刻苦、上进,往往领先于男性。在男性女性化、女性中性化的时代,就是体力,有些也不弱于男性。

一次面试前集体开会,十几个女生,两个男生。刚好饮水机需要换一桶水,两个男生中,一个试了两次,都不能独自抱起一桶水,举至肩部,再倒过来,扣在半人高的饮水机上。另一个想帮,但不知如何上手,自己也不敢尝试。

刺斜里闪出一女生,腰肢一扭,一个倒拔垂杨,一起一落,水桶已扣在机柜上。这就是传说中的女汉子吧。

我倒是希望女生越多越好,男女完全按表现录取。通常搭配的两位女老师,不知是性别排斥,还是考虑到在校的男生已经很少,将来就业什么的,更愿意要男生。基本上男生进了面试,就录取,而女生可以充分挑选、残酷淘汰。

相貌,对男生来说不是问题,他们的问题在下面,不在上面。

看女性,男女有不同的标准,就是男性的喜好侧重也不同。我的审美是一看胸、二看脸、三看屁股、四看腿。除了一进一出看到全貌外,一旦坐定,就主要是考察前两项了。

本科院校,有些考生和考官很在乎,我倒无所谓。因为本人就毕业于一般的院校,但是后来硕博上的都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国外最好的大学也做过博士后研究、讲过学。因此这方面唯才是举,不问出处。

考生是名牌院校的,自我介绍时会强调一下。来自三流院校的,往往会用虽然、但是,表明自己多么努力。中等院校的就匆匆带过。但是这方面对考官的心理有影响,名牌院校的如果表现好,会觉得确实不错。如果差强人意,会觉得就这水平,还不如普通院校。

不过总体来说,相貌和水平没有关系,但大学名气和学生水平成正比。这也说明高考还算公平,大学好坏,起步很重要。当然,像我一样的例外总是有,后发制人。

地域,大学就读和考试,没有这方面的歧视。几个人口大省,如山东、河南、四川、江苏,考生确实多。另外两湖、苏皖素有科举传统,考生也很有实力。和人口、经济不相称的是广东、上海的考生很少,不知是不爱读书、不爱在国内读书,还是另有高就。

其他省市区的人数和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只是西北五省、西南贵州、云南的很少见。海南的没见过。

由于政策照顾,这些年港澳台、国外的倒经常有,另外一套标准。少数民族生,也有单独的招生计划,除了西藏、新疆的差距明显外,其他地区的民族生差别不大。

有一次一个俊俏的女生骄傲地说,我是什么什么族。我问那你会说民族语言吗?她说不会,从小都是普通话。我想那还逞能什么,至少我还会讲方言。

除了以上四个因素外,还有一些有趣的个案。

考生应届的多,也有在职的。身体有些还没长全乎,有些则已经和才华一样横溢了。穿着有普通的学生装,有职业套装,也有嘻哈窟窿眼拉链口袋装。

有一次一个女生穿了件深V装,不知是天热还是紧张,娇嗔带喘,波涛胸涌的。考官也是人啊,我都不知道问了什么、她说了什么。最后评议时,两位女考官说了许多不足,意思是不取。我只有附和。遗憾。

有个男生,说坐着紧张,死活要站着作答。结果他居高俯视,倒像在审问我们。谈到特长爱好,说喜欢篮球,还跳起来摸了一下灯管,结果弄得尘土飞扬。他乱中取胜,录取。

有个女生,紧张,没答好,更紧张加伤心,泣不成声,考完后嚎啕不止,说她多么不易,希望给个机会。难受。

还有个考生,考完后,直接拿出一个信封给我。我说什么意思。Ta说老师辛苦了,这是点小意思。我说这个不能收。

另一个老师开玩笑说,三个人怎么只给一个信封?Ta说不好意思,来得匆忙,以为就一个老师面试。你们可以分一下,如果录取我,一定重重感谢。

不谢。不取。

还有个考生说她喜欢阅读。我问读过什么书,她说就是上网看看新闻什么的。我说能不能介绍一下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她说忙着复习考试,除了教材、参考书,最近没看什么书。我说除了教材,能不能介绍一本学术书。她想了想,问《共产党宣言》算吗?我说算。于是她背道: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一次有不少湖南考生。我说湖南出了不少名人,举几个。绝大多数回答都是毛泽东、宋祖英、李湘。有个人回答李湘、何炅、谢娜。三个老师面面相觑,自惭孤陋寡闻。

我想着湖南出了那么多调查记者,比如号称“湖南四害”的罗昌平、邓飞、龙志、欧阳洪亮,考新闻的怎么也得知道几个吧?另外还有“浏阳三杰”谭嗣同、胡耀邦、石扉客,应该也听过一个吧?失望。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到处都在宣传。新闻、时事不分家,我们问今年是抗日多少周年,有人答70,指的是胜利纪念。有人答78或84,指的是爆发纪念,都算对。

有一个想了一下,答121年。我们很吃惊,说怎么那么多?她说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算起。我说照这么算,那“他坚持抗战八年多,改善了人民生活” 歌词就得改了。

她说中国百年屈辱挨打,特别是日本的两次侵华,带来深重的灾难。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国富民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然可以唱“他坚持抗战百年多,改善了人民生活”。

我主持国际新闻传播的研究生面试多年,阅人很多。因为主要是女生,饱览众芳。之前提及性别、相貌、院校、地域等因素,以及一些有趣、惊愕、忧伤、改写历史的个案。这篇讲讲表达和其他事例。

英语表达

我们的面试通常用英语进行,先由考生自我介绍。绝大多数考生是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很多人张口的第一句问候,就听着那么别扭:

Good morning /afternoon, teacher.

Teacher是职业,而不是称谓。可以叫我Professor,知道姓可以叫Mr.Qiao, 但不要叫Teacher 或 Teacher Qiao。 正如,你可以叫我乔老师或乔教授,但一般不叫乔“教师”。

因为教师是职业,老师(也可指职业)和教授是称谓。很多人从中小学起,就teacher Zhang, teacher Wang的叫。普通人可以理解,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这么用,就说不过去了。

一些考生英语乍一听非常流利,语音语调也很好,但充斥着 I think, in my opinion,as we all know,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on the one hand 的废话、套话。

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当然都是 you think 的,除非引用别人的,要不都是你的opinion; 既然we all know,就说点我们不知道的;谁不知道everything has two sides,我们就想听你的on the other hand。

很多人you know连连,让我非处女的耳膜直皱眉头。最有趣的是,一让分析个中国的什么问题,开头必是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这都是哪的套路?

因为笔试已经考过理论和专业基础,面试主要考核一下表达、逻辑、知识面、信息量等。一般没有固定的题,很多提问都是接着考生介绍的情况开始的。

喜欢什么

比如很多人说喜欢读书,那么就会很自然地问读过什么样的书、最喜欢哪一本?很多人可能是出访太少,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具体的书名、作者,或者又改口说喜欢看杂志、上网(让我想起凤姐喜欢看《故事会》、《知音》、刷微博和短命的公号)。

还有人说喜欢看狄更斯的《双城记》,并能背出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几句。再问双城记指的是哪两个城市?书讲的是什么时代的故事?全部傻眼。

这又是从哪学的套路?读书只背作者、书名、名言警句,显摆一下,不求甚解。

狄更斯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我所在的北外做外宣,只介绍中国好的方面、正能量,怎么能看这些抹黑、添乱作家的书呢?谁能保证你毕业以后专门做《新闻联播》最后十分钟的报道呢?

另外北外的校训是毛泽东题词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歌是“马列主义指导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考北外当然应该多看马列毛的书。

有一次一个女生说她喜欢看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并且背了开篇:“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根据她的综合表现、所具有的红色基因,录取。

有一个学生可能是平时网上老看我乱七八糟的文章,投人所好,背了一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书名,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扯到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最后又提到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庄园》,听得我直冒冷汗。

这孩子一根筋。三个老师面试,以为都和我的价值倾向一样?中国无论大学还是社会,我这种人一定是少数。

另外平时想的、看的,怎么能用在考试上呢?要熟悉话语的转换。就像人民民主专政,翻译成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再翻译回来还是专政,而不能按意思翻成人民民主独裁。

什么是喜欢

很多学生说喜欢旅游,问去过什么地方,介绍一下。又说还没怎么出去旅游,想着以后出去。

这不是喜欢,这是梦想,想着国内旅游就是中国梦,大洋对岸旅游就是美国梦。喜欢不是虚幻的梦想,而是你要踏踏实实地投入时间、金钱去体验、去感知。喜欢旅游就像喜欢读书一样,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不是停留在嘴上和梦境。

还有学生说喜欢音乐、电影,可是无论用英语还是汉语,都不能让人看出Ta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对音乐和电影有什么研究、积累,其实就是一种本能的消遣,和喜欢吃饭、睡觉没什么区别。

不过也有真喜欢的。一个男生说他喜欢英语的脱口秀和中国的相声。我们让表演一段,张口就模仿了Joe Wong的Who care (谁在乎?音同胡在乎?)。再让来一段相声,贯口《报菜名》滔滔不绝,笑得我肚疼,笑得另一个女老师肚以上疼。

知识面

总体来说,现在的孩子英语都很好,但除了教材,很少看书阅读,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虽然是英语专业、考国际新闻,很多都不知道昂山素季是谁,不能用英语说出她的名字,说到骆家辉(Gary Locke),也不知道他的英文原名。

一些在中文敏感的事件和人物,虽然在英语媒体很常见,但大都不知道,或说不清楚。知识面窄,信息量少。

有个考生自我介绍时说她来自郑州,刚好有位面试老师也在郑州上过学,随口问她在郑州哪个区?

回答说是二七区。我问为什么叫二七区?她愣了一下说,因为有个二七广场。又问为什么叫二七广场?她说因为有个二七塔。再问为什么叫二七塔?她支吾着说1927年建的?2月7日落成的?纪念2月7日什么日子?

我问什么日子?她终于说不知道?我说为纪念二七大罢工。

“啊?还能罢工?”她吐了下舌头。

來源:微信號 喬國公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