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披露十九大高层产生过程:习近平”个别谈话调研”

【博闻社】中共高层领导核心的产生过程,历来令外界感到神秘莫测。每逢党的高层换届,都会引发分析人士的诸多猜测。10月26日,中国官媒新华社发表长文,不同寻常地披露了本次十九大前人事布局的部分内幕。这篇题为《领航新时代的坚强领导集体–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纪实》的长文指出,十九大前人事酝酿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推出了所谓”个别谈话调研”的形式。

这篇文章段落标题分别是:万山磅礴看主峰——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上,在民族复兴关键当口,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千秋伟业聚英才——着眼于党的事业继往开来和国家长治久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酝酿提名工作;民主科学凝共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的产生,采取了一系列新方式、新举措,体现了选人用人新机制、新导向,展示了党的新作风、新形象;乘风破浪扬帆进——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汇集了全党各方面优秀的执政骨干,他们将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豪情满怀、意气风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这篇文章指出”从2017年4月下旬至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安排时间,分别与现任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中央军委委员、党内老同志谈话,充分听取意见,前后谈了57人。”

文中引述一名省级官员今年五月在中南海接受”个别谈话调研”后的感受称:”没有限定推荐人数,了解多少就谈多少,怎么想就怎么谈,实事求是,畅所欲言。” 文章称,这种”个别谈话调研”克服了以往”大会海推””划票打勾”带来的种种弊端,”没有暗潮涌动,始终风清气正。”

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七大”和”十八大”曾尝试会议推荐的选拔发生,但这种方式却导致了”由于过度强调票的分量,带来了一些弊端…导致投票随意、民意失真,甚至投关系票、人情票。” 2007年,中共开始尝试一定范围内以投票方式选拔任用高层领导,当时此举被看作是推进”党内民主”的一种进步。

牛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帕特里奇亚·桑顿对法新社表示,中共现在放弃这种投票方式,”将进一步降低官员任用制度的透明度,增加了以威胁恐吓手段影响选举过程的风险。”

新华社文中特别点名批评了三名落马高官:中共原政治局常委周永康、重庆原市委书记孙政才、中办原主任令计划,指责他们”利用会议推荐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这也是中共官媒首次间接印证外媒有关上述三只”老虎”之所以失势,绝非贪污腐败那么简单,更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党内的权力斗争。十九大期间,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就曾表示:”这些人在党内位高权重,既巨贪又巨腐,又阴谋篡党夺权的这些案件,令人不寒而栗。”

中共十九大上,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杨晶等高级官员并未超龄,但依然落选,引起外界种种猜测。新华社文章写道:领导职位不是”铁帽子”,符合年龄并不一定要留任,更重要的是”政治表现、廉洁情况和事业需要”。文章披露:”一些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以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表示退下来,让相对年轻的同志上来,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高风亮节。”

德国之声等报道综合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