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推“煤改气”致部分地区民众无气受冻 《环球时报》总编辑撰文批评

煤改气、煤改电,是治霾重大举措之一。

【博闻社】为了改善雾霾问题,中国多个城市今年实行“煤改气”——减少或禁止烧煤,改为使用天然气。不过,部分地区未能供应充足的天然气,令一些民众在家里受冻。

许多微博网民批评当局,在天然气供应未稳定下就强推“煤改气”,受害的是百姓,又认为寒冬无暖气的影响,比“强拆强迁低端人口”影响更大。

中国《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以笔名“单仁平”发表评论文章,批评个别地方宁愿群众受冻,也不许动煤炉,是一些基层官员为了向领导交差,而忽视甚至不顾群众的反应。文章指:“有一百个理由推进煤改气,但是没有一个理由让群众在冬天受冻。”

零下18度没有暖气?

综合中国媒体报导,河北、陕西、山西均出现了天然气供应不足而令民众无法取暖的消息。

山西民生天然气公司日前发出通知,由于中国石油对下游限压减供,只能对居民供气实施轮流停供,据天气预报,山西部分地区夜晚温度低至零下18度。

河北省在11月28日便进入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即全省供需缺口达一成至两成,会依序对工商业用户限气。

早在11月中,陕西省西安热电阳关热力公司曾表示,由于天然气供气压力过低,公司燃气锅炉无法运行,导致170多个小区一度无法供暖。

据中国《证券日报》报导,从9月份开始,华北、华东等地终端管道气量收紧,中石油方面实行限气,涉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多个地区。

社会不稳定

冬天没气取暖令民众怨声载道,微博上亦有不少网民批评,当局未能确保天然气供应下强行推展“煤改气”,是不近人情。

有网民把“煤改气”的问题,联想到近期闹得热哄哄的“清理低端人口”问题,认为都是官员不顾基层强推政策的后果。

有网民直言,无法供暖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比“强斥强迁影响还要大”。

另外亦有些网友关注天然气价格上涨的问题,令他们负担加重。

大庆中瑞日前液化天然气挂牌价创历史新高,达每吨9600元人民币。据生意社数据,上月初液化天然气平均参考价格仅每吨4200元。

据《证券日报》报导,中国发改委已发出通知,提醒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要维持天然气价格稳定。

发改委在通知中强调,不得捏造散步涨价信息、不得恶意囤积哄拍价格、不得价格欺诈、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得达成垄断协议、不得实施其他人设形势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否则价格主管部门将依据《价格法》、《反垄断法》相关规定严肃查处。

不过中国媒体引述业内人士指,就算发改委进行价格管制,也难以压止供需失衡所引起的急剧上涨。

是谁的错?

“煤改气”的政策原意是希望减少污染,解决雾霾问题,原本得到舆论一致唱好,认为是为人民健康着想的重大举措。不过今次民众因没气受冻,则令这政策的支持度减少,也突显了中国官场一些官僚问题,以及实行政策时欠人文关怀的一面。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以笔名单仁平发表题为“煤改气,国家不是要让部分群众冻着”的评论文章,文章指每年入冬后,北方都面临污染压力,“煤改气”、“煤改电”均是以民为本的重大决策,总的来说“应受到鼓励”,今年入冬未有出现长时间严重雾霾是大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的关系。

文章批评,个别地方宁肯让群众受冻也不许动煤炉,这时候想的已经主要是如何向领导交差了,一些基层官员在推进某个重大事项时,只顾让上级领导满意,忽视甚至不顾群众的反应,致使一些具体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到更高一级推动执行的管道中,这是官僚主义的体现。

“类似情况的反复发生是否在警示我们:把一个好政策推进到基层的执行链条在某些环节上出了问题。”

文章指要反思这种不近人情的事情得以出现的深层原因,并应该采取临时措施帮助群众取暖。

“有一百个理由推进煤改气,但是没有一个理由让群众在冬天受冻。”文章说。

单仁平:煤改气,国家不是要让部分群众冻着

最近几天,围绕“煤改气”、特别是北方农村地区煤改气的争议一下子多了起来。河北、山西、陕西等多个省份出现了因天然气供应不足、煤气管道铺设跟不上等原因一些人家无法取暖的报道。烧煤取暖已被禁止,烧气供暖却还没有影,一些人只能在寒冷的冬日里生生冻着,这样的描述再次引发舆论的公愤。

每年入冬以后,北方就面临大气污染的巨大压力,国家下决心推动冬季取暖的煤改气以及煤改电,这无疑是以民为本的重大决策。从道理上说,要看到决策的效果,都要有时间表。一些地区,比如京津冀要求在2017年做到燃煤锅炉的清零和农村散煤的清洁化替代,总的来说也应受到鼓励。

今年入冬以来,华北地区迄今尚未出现长时间的严重雾霾天气,应该与煤改气和煤改电的大力推进有一定关系。我们不应忘记前几年雾霾笼罩华北时公众感受到的巨大痛苦,支持燃煤取暖的替代工程应是舆论的基本态度。

然而所有好的政策都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加以执行,地方政府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不能以制造另一个在当下环境中更加突出、紧迫的问题为代价。让一部分居民取不上暖,只能在大冬天里冻着,忍着,这就是至少在短时间里带来更多负面刺激性后果的问题。

宏观政策可以是“一刀切”的,但是执行过程既要坚决,也应有情有义。在偌大的中国和动辄比一个国家人口还多的大省里,大概不应有一个涉及民生的政策是“绝对一刀切”的。当一刀下去有可能真正切出哪怕是很少数老百姓的痛苦时,无论是什么刀,它都应该在那个具体痛点上止住。

我们的干部既要听从上级指挥,勇于在工作中攻坚克难,同时也要把每一项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群众利益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让上级满意应当通过让群众满意的媒介和管道来实现,在所涉群众一时想不通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强制做法必须严格合法,拿到舆论场上合情,而决不应具有简单粗暴的性质。

而在本轮所涉的争议中,在煤改气因各种原因遇阻时,采取一些帮助群众取暖的临时措施,或者允许群众延续一段时间烧煤取暖,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应当的。总之,有一百个理由推进煤改气,但是没有一个理由让群众在冬天受冻。

结束燃煤取暖的时间表是严肃的,但是准备工作应当前置,如果相关准备的确来不及,到冬天真来的时候,群众取暖的严肃性就应是高于一切的了。从大格局上说,大部分地方煤改气改电了,少数地方没做到位,总体上不会对北方空气质量的面貌有太大影响。我们怀疑,个别地方宁肯让群众受冻也不许动煤炉,这时候想的已经主要是如何向领导交差了。

近来一再发生好的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出现损害群众利益和基本权利的情况,究其原因大概都是一个,那就是一些基层官员在推进某个重大事项时,只顾让上级领导满意,忽视甚至不顾群众的反应,致使一些具体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到更高一级推动执行的管道中,这是官僚主义的体现。

所以说,我们完全没有理由怀疑北方地区结束燃煤取暖计划的正确性,不应迁怒于对该计划的加紧推进。但是一些群众入冬后取不了暖的情况应受到高度重视,相关改进措施须立即实施。同时要反思这种不近人情的事情得以出现的深层原因。类似情况的反复发生是否在警示我们:把一个好政策推进到基层的执行链条在某些环节上出了问题。

BBC/环球时报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