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驳斥德国有关间谍活动的指责 环球时报:人善被人欺

【博闻社】德国宪法保护局警告说,中国情报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广泛收集信息、招募德国线人。但北京现在驳斥了这一指责,说德方的说法完全是“捕风捉影”。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周一在北京表示,德方的说法完全是“捕风捉影”,毫无证据。他期望,德国政府部门和重要机构以后言行更负责任,不要采取有损德中关系的行为。

此前,德国宪法保护局发出警告说,中国情报机构尤其通过职业社交网络领英(LinkedIn)广泛收集信息、招募线人。今年1-10月,德国一个项目小组在调查中国的间谍活动时,发现了惊人细节。宪法保护局于是做出了不寻常的举动,公布了中国情报部门在领英上使用的八个最活跃虚假账户以及虚假户主自报的工作单位。

德方曝光说,中方已尝试联络了1万多名德国人。实际数据应该更高。德国宪法保护局局长马森表示: “社交网络特别是领英被大规模用来收集信息和招募线人。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广泛的渗透尝试。渗透对象以议会、各部委和官方机构为重。”

领英则表态说:虚假账户已被删除,“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的使用规定。对我们来说,我们平台的安全高于一切。”

环球时报社评:德国宪法保卫局莫做“污蔑中国局”

德国三大情报机构之一的联邦宪法保卫局10日发布警告称,“中国情报机构在德国社交网络上利用虚假账户招募线人”。报告点出了几个在社交媒体领英上注册的具体“虚假账户”,他们的注册信息是中国智库和商业机构。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断言,这些账户都是由中国情报人员开设的,目的是引诱德国政界人士、公职人员和学者等上钩。

德国宪法保卫局每年都发布相关报告,这两年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身上,并且发出一系列粗暴的指控。我们不知道该保卫局所说的那些“虚假账户”为什么会存在,但是德方有什么证据能够说明那些账户是中国情报机构开设的呢?德方又如何证明一些德国人与那些账户联系损害了德国安全呢?

中德贸易增长很快,人员交流也日趋活跃。中德各领域的精英频繁受到对方机构的邀请前往交流,我们不知道中国情报机构有什么必要再通过社交网络额外对“有价值的德国人”进行“海选”。如果说德国人被邀请来中国交流,对德国都是危险的,那么中国人前往德国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对中国国家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应当是一样的。

所有国家都存在情报机构,相互搜集情报的活动每天都在发生,这当中的合法性边界有国际上的大致共识,也有一些模糊之处。中国并非激进的情报搜集国,这几年西方国家相互模仿着增加对中国以不可接受方式加强情报搜集的指控,但这些指控大多模模糊糊,缺少确凿证据的支持,莫须有的味道十足。

比如,德国宪法保卫局既然认为那些领英账号在以欺骗方式非法招募线人,而且账户注册者是中国情报人员,那么德方就应把所有信息搞得清清楚楚,把德方人员的具体受害情况公之于众,调查其中出卖了德国利益的人。但是所有这一些德方都没做,德国宪法保卫局仅凭那些账号是“虚假的”,就断言它们是中国情报机构的,并且上纲上线。

一些西方国家的官方机构大肆炒作“中国间谍威胁论”,严重毒化了那些国家与中国交流合作的氛围。我们绝不相信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情报搜集远远落到了中国对它们情报工作的后面,恐怕德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都不会这么想。

近年来爆出的一次大范围非法情报活动是美国的“棱镜”计划,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成为了美国情报机构的监听对象。中国也是美国“棱镜”计划的受害者。

但是极其恶劣的是,西方国家的官方和媒体越来越放肆地指责中国对它们的情报搜集,而且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捕风捉影,恶意夸张。与此同时,中国极少公开指责具体西方国家的对华情报活动,为维护国家间的外交大局,我们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克制。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中国抓了某个西方间谍时,常常被西方国家倒打一耙,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污蔑为“侵犯人权”“打压言论自由”等等。如果按照西方媒体呈现的面貌,情况就是:中国的间谍遍布西方社会和互联网上,而西方对中国不搞任何间谍活动。这是骗小孩子吗?莫非西方公众像小孩子一样幼稚?

中德关系近年的发展相对顺利,德国总有一些人和机构在中德关系的大盘上不负责任地“挖小煤窑”,排放污垢,以最低成本攫取私利。德国宪法保卫局就在以这种方式刷自己的存在感。

中国应当研究对策。我们目前的做法太吃亏了,基本是在外界对“中国间谍”的一轮轮指控中被动挨打。主动出击是防守的重要方式之一,舆论斗争概莫能外。俗话说,人善被人欺,这个世界的逻辑现在就是这样。

法广/环球时报

One Comment

發佈回覆給「朱仕强」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