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陵擬按明代規模封閉管理 初定搬遷16村1.5萬人

【博闻社】北京十三陵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1月27日下午,在北京昌平團分組審議市政府工作報告的間隙,市人大代表、昌平區區長張燕友透露,昌平區擬將十三陵景區封閉管理。目前,擬在景區旁建設的十三陵門戶區規劃已上報市規劃國土委審批。

87平方公裏景區擬封閉管理

分組審議中,市人大代表、昌平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國昌表示,昌平是文化大區,北京市擬建的三大文化帶在該區均有分布,在全市16區中僅此一家。但是,昌平區沒有形成文化強區。他列舉,十三陵景區15年前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但是至今13個陵區僅有3個對外開放,其中未遷出的村民無法新建房屋,生産生活問題亟待解決。他希望盡快加強十三陵景區的建設。

就此議題,市人大代表、昌平區區長張燕友在審議間隙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十三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時曾承諾,加強對文化遺産的保護。目前,該區正在積極研究十三陵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的相關規劃,將綜合考慮交通、生態、文物保護等因素,除了空間規劃,文保方面也將有專門的規劃。

記者從昌平區有關部門了解到,該區擬按照明代87平方公裏陵區規模,將陵區內影響文物保護和觀瞻的村落實施整體搬遷,對區域內影響文物保護的道路實現改道,對十三陵風景名勝區實行封閉管理。

與此同時,在十三陵風景名勝區保護范圍之外,規劃建設十三陵門戶區,安置拆遷出來的村民,同時集中展示明文化精粹,實現與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的相互銜接、相互促進。

修繕陵寢文物拆除現代建築

根據目前的方案,十三陵景區擬定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按照明代史實對陵區進行保護修繕,恢復傳統風貌環境。

具體來説,將加強對陵寢文物本體以及悼陵監村等附屬建築的保護修繕,對石牌坊、大宮門、神路、七孔橋的主謁陵線路進行整體風貌恢復,對陵區周邊以及神道附近有礙文物保護和觀瞻的現代建築、村民院落進行集中整治拆除、搬遷。

為了展示祭祀文化,方案還提出,要按照歷史資料對明代皇家祭祀儀式進行活化展演,讓遊客在十三陵不僅觀瞻到明代陵寢等實體建築,還能品味到明代皇家祭祀等文化內涵。

10個未開放陵寢將逐步開放

在修繕、復原祭祀文化的同時,整個十三陵景區將封閉運行,恢復陵區“寧靜”的文化特質。

方案提出,對目前穿行景區的G110、S212(昌赤路)和S308(懷長路)進行改道,按史實記載恢復陵區南面原有8公裏左右長度的陵墻,與北部山區天然屏障一道,形成十三陵大景區,使其封閉運行。

陵寢也將更多開放。根據方案,景區內10個未對社會開放的陵寢及其他妃子墳、太監墓等都將進行保護修繕。逐步做到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産全面對外開放。

同時,擬在十三陵門戶區規劃建設遊客集散中心,景區設置環保巴士,方便遊覽。

十三陵門戶區設生態社區安置拆遷村民:面積約10.5平方公裏,擬設明文化體驗區、故宮文創園和生態社區三大功能區

張燕友介紹,昌平區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綜合考慮文化遺産的保護、保護區內居民的民生發展需求,擬建設十三陵門戶區,大體上在澗頭、鄧莊、西山口等地區。目前門戶區的空間規劃正在公示,隨後將上報市規劃國土委審批。

根據相關方案,門戶區將分成三個功能區。

其中,明文化體驗區,擬通過舞臺表演、生活體驗、特色街區等方式,展示明代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生活禮儀、文學藝術等優秀文化資源。

大匠之門-故宮文創園,將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將故宮珍藏的明代藏品,如瓷器、家具、字畫等,在這裏舉辦常年展或特展。引進故宮文創園,打造紫禁書院等高端品牌,通過學術交流衍生品研發和銷售等方式,集聚一批有活力的文化創意企業。就在上個月,昌平區政府已與故宮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設立故宮明代藏品博物館和故宮文創園、紫禁書院。

門戶區中的生態社區,主要用于安置十三陵風景名勝區內拆遷出來的村民,建設遊客集散中心等。目前,十三陵陵區初步確定將搬遷16個村、1.5萬人。

記者注意到,本月16日,昌平規劃分局網站發布消息,《十三陵鎮澗頭組團及西山口組團、鄧莊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經編制,經區各委辦局控規聯審會審查,去年12月區委組織專題會討論,對規劃指標、搬遷安置、實施主體、專項規劃牽頭單位等有了進一步明確的意見和思路。

門戶區的開發主體已經明確。據了解,華僑城集團公司、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將共同對十三陵門戶區實施整體開發。2016年10月,上述兩家企業已與昌平區政府簽訂十三陵門戶區文化旅遊綜合項目意向合作協議。根據媒體報道,十三陵門戶區面積約10.5平方公裏,擬打造成為“國際水準的新型文化生態城市旅遊目的地”。(記者 沙雪良)

“封閉管理有利于恢復歷史風貌和景區保護”

十三陵特區明代帝陵研究會會長、研究館員胡漢生認為,將十三陵景區封閉管理的構想很好。十三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應受到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重視,其構想規劃也是落實《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2012-2025)》等文件精神。

胡漢生介紹,十三陵不像故宮,有護城河和宮墻,天然形成了封閉式管理的模式。十三陵是在群山環繞的范圍中,多個山口與外界相通,不好封閉,運輸、居住的人員車輛長期在景區中穿行,造成環境混亂和污染。因此,實行封閉式管理,會涉及道路改造和村落搬遷。

他表示,這一構想規劃從十三陵的長遠發展上看很到位,比較有前瞻性。比如十三陵門戶區的建設,可以讓十三陵景區遊人、車輛、整體環境更為有序,包括建設大停車場、遊客集散地等,陵區內部只行走環保車輛;設置陳列展示空間,讓遊人在進入陵區前對景區有一個大致了解;還可以解決遊客食宿、購物等需求。

另外,從歷史上講,十三陵的環境應該是肅穆莊嚴的,而不是喧鬧的。現在陵區中坐落的村落比較多,還有一些企事業單位,其生産生活對景區環境都有一定的影響,景觀不好控制。村落等遷出之後,有利于恢復歷史風貌,人們在陵區裏和周圍的活動會變得更有序。從安全角度講,也有利于景區文物保護和安全。

公開資料顯示,明十三陵位于北京以北30公裏的昌平縣境內。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後共計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建在這裏。構成莊嚴有序的整體布局,故名“明十三陵”,2003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目前對外開放的只有長陵、定陵、昭陵三個景點。

网友评论:

帝王將相的墓地果然都是風水寶地,這一拆遷少說得出個幾百個“拆二代”。

如果是旅遊開發,為什麼這些貧苦百姓不因此沾光,而是遭殃被迫遷走呢?

新京報等报道综合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