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航生死备降:专家称难度超英航5390号航班 机长讲述迫降过程

【博闻社】作为一名飞行员,刘传健想到过各种突发事故,但却没有想到会遇到《空中浩劫》里英航5390航班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况。

专注于还原航空灾难的纪录片节目《空中浩劫》里面记录了英航5390号的故事:1990年6月10日,该航班在飞行过程中,在驾驶舱风挡玻璃突然破碎,机长被吸出机外的情况下,副机长驾机成功回到地面,创造了一个航空史上的奇迹。

刘传健是一名老机长,他看过包括《空中浩劫》在内的多部航空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作为业内人士,他常常从这些世界级航空事故中进行专业研析。

据中国民航局西南地区管理局官方通报,2018年5月14日,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在民航各保障单位密切配合下,机组正确处置,飞机于07: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有序下机并得到妥善安排。备降期间右座副驾驶面部划伤腰部扭伤,一名乘务员在下降过程中受轻伤。川航已协助旅客安排后续出行,相关后续保障有序开展。

从一些自媒体上流传的图片显示,在万米高中,3U8633航班,驾驶舱右侧前风挡掉落,瞬间失压一度将副驾驶吸出机外,所幸他系了安全带,在驾驶舱失压,气温迅速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仪器多数失灵的情况下,机长刘传健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让飞机平安着落。

这几乎是英航5390号的翻版。

专家解读川航紧急迫降:难度超过英国航空5390号航班事故

中国民航局西南地区管理局官方通报,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执行重庆—拉萨航班任务时,驾驶舱右座前挡风玻璃破裂脱落,在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后,该航班于7时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关于此次事故的可能原因、未来调查方向等,军事评论员、航空科普作家田晨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专访。

根据该航班机长刘传健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描述:当时在毫无征兆情况下,随着“轰”一声巨大声响,右座副驾驶身体已经飞出一半。

“飞机挡风玻璃受损的原因,有自然脱落、物体撞击等。”田晨说,事发时飞机飞行在近万米高空,基本排除飞鸟撞击的可能,无人机设备由于受飞行高度限制,可能性也较低。与机长刘传健的看法相同,田晨认为该事件不像创造“哈德逊河奇迹”的萨利机长,而更像1990年的英国航空5390号航班事故。“相比英国航班事发时5300米的飞行高度,此次川航事件难度更高。”他说,3U8633航班在近万米高空飞行时,时速800公里左右,在自动驾驶失效并面临-50℃至-60℃强低温、强气流的情况下,操作飞机完成降落,其迫降难度超过此前同类事故。

“我查看了当时航线,应该是迎着太阳飞行。而克服上述种种困难,依靠人工操作在十多分钟将飞机下降到3000米左右,非常了不起。”他说,由于高空氧气含量稀薄,飞机供氧仅能维持十多分钟,因此飞行员必须尽快完成下降。
目前中国民航局调查组已进驻川航进行调查。谈及调查流程,田晨说首先是当时机组情况陈述,随后是调取飞机“黑匣子”。

“它(黑匣子)的飞行管理数据记录,包括飞行员与塔台对话记录、飞机操作过程、运动状况等,甚至拨动一个开关都会被记录。”他说,最后一个环节是调取飞机维护记录,“这个记录已在事故后紧急封存,包括维护人员工作流程、维护材料使用寿命等。”

其事故原因虽待发布,但田晨透露,此前英国航空5390号航班事故最后被认定为维护人员人为失误。“当时认定的事故原因是维护人员未严格按照维护手册、流程进行,在安装挡风玻璃时,有80多颗螺丝钉使用了更小、更细的型号,导致玻璃无法得到有效固定。”他说,飞行时机舱内部压力大于外部,随着高度上升,压力差会越来越大,5390号航班事故是飞机在达到某个高度后,挡风玻璃无法得到螺丝钉的有效固定,最终“被吸了出去”。

记者查阅到,挡风玻璃导致飞行事故已有记载。就在几天前的美国当地时间6日下午,美国捷蓝航空的一架客机,因挡风玻璃外层出现受损破碎情况而迫降;2016年6月,越南航空一架载有177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的空客A321—200客机也因挡风玻璃突然破裂而紧急降落。不过,类似川航3U8633航班在整个挡风玻璃破裂脱落状况下完成迫降飞行的情况,在民航领域尚无记载。

截至记者发稿时,四川航空在新浪微博平台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目前3U8633航班机长身体状况一切正常,正在休息。副驾驶皮肤擦伤。一名乘务员腰部受伤,正接受治疗。其余27名就诊旅客未见明显异常。川航已安排专人全程陪护旅客就诊。

川航机长讲航班迫降过程:一声巨响 副驾飞出一半

5月14日下午,记者联系上机长刘传健,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刘机长好,你现在身体好吗?

刘:身体没有感到明显不适,接下来公司还会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记者:我刚才采访一些业内人士,他们说这次备降非常难?

刘:非常难的一件事,不是一般的难。难度体现在飞行途中的座舱盖掉落、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的情况下,会对驾驶员造成极大的身体伤害。风挡玻璃掉落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失压,突然的压力变化会对耳膜造成很大伤害。温度骤降到零下20~30度左右(监测显示,当时飞机飞行高度为32000英尺,气温应该为零下40度左右),极度的寒冷会造成驾驶员身体冻伤。在驾驶舱中,仪表盘被掀开,噪音极大,你什么都听不见。大多数无线电失灵,只能依靠目视水平仪来进行操作。

记者:近万米高空,氧气也非常稀薄吧?

刘:跟客舱一样,驾驶舱失压后,会自动脱落氧气面罩,缺氧问题不大。驾驶舱和客舱是密封隔绝的,因此失压、降温没有对乘客造成影响。

记者:我注意到航班起飞时间是在6点25分,事发时间和位置是什么时候?

刘:应该是7点过,我没注意到准确的时间,离成都的距离大约在100公里至150公里左右。

记者:事发时有什么征兆么?

刘:没有任何征兆,风挡玻璃突然爆裂,“哄”一声发出巨大的声响。我往旁边看时,副驾(身体)已经飞出去一半,半边身体在窗外悬挂。还好,他系了安全带。

驾驶舱物品全都飞起来了,许多设备出现故障,噪音非常大,无法听到无线电。整个飞机震动非常大,无法看清仪表,操作困难。

记者:是怎样的困难法?

刘:瞬间失压和低温让人非常难受,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你要知道,当时飞机的速度是八九百公里(每小时),又在那么高的高度。我给你打个比喻:如果你在零下四五度的哈尔滨大街上,开车以200公里的时速狂奔,你把手伸出窗外,你能做什么?

记者:确实非常困难。我听说发出了7700的指令?

刘:是我发的,在下降时候发的,发生了故障马上就要发这个,相当于是表示“现在我需要帮助”,管制台会看到它,知道大概的情况,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问题,键盘输入数字。

记者:在自动驾驶完全失灵,仪表盘损坏,无法得知飞行数据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方向、航向,返航机场的位置等等?

刘:是的,完全是全人工操作, 目视靠自己来判断,民航很多是自动设备,其他自动设备都不能提供帮助。这条航线我飞了100次,应该说各方面都比较熟悉。

记者:返航过程中,有没有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

刘:当时只想能不能把飞机安全操作下去,无法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为避免整个机组进一步受到伤害,要先减速迫降,而在紧急高度下降,噪音极大,自动设备不能提供帮助。完全凭手动和目视,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迫降。我当时的身体应该是发出了非常大的抖动。

记者:从飞行数据上可以看出,事故发生后,紧急下降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32000英尺左右紧急下降高度,二次是从24000英尺高度下降到着陆。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因为当时(飞机)的速度非常大,噪音也很大,必须要进行减速。直接下降的话,会造成飞和机上人员的伤害。

记者:从发生事故到降落花了多少时间?

刘:大概20多分钟。

记者:今天早上的天气情况怎样?对这次紧急迫降是否有影响?

刘:天气帮了很大的忙。今天早上几乎无云,能见度非常好,如果是伴随降雨或者天气状况不好的话,后果无法预料。

记者:业内人士说你们学习飞行时会有一个模拟噪音、低温等过程?

刘:在初级教练机阶段,会有一个极端情况模拟训练。但高度和速度都不可能像这次这么快。

记者:网上有传言着陆后飞机爆了胎?

刘:没有的事。因为飞机超重,并且反推设备不能工作,因此比正常滑行距离要长,轮胎摩擦更久,导致温度过高,然后轮胎自动瘪气——这是一个保护,不是爆胎。

记者:能说说你的经历么?

刘:之前一直在军校飞行。2006年转业后一直在川航工作。

记者:网民说你的这次经历跟《萨利机长》比较像?

刘:《萨利机长》我看过,其实这次跟英航的那次更像。

记者:就是《空中浩劫》里提到的英航5390航班?像你们是不是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航空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

刘:对。我们平时会关注特殊的飞行事故,会刻意关注从职业的角度,考虑事故发生原因,自己应该怎么去操作,做一些特殊准备。

记者:有没有想过有自己会遇到这种情况?

刘:平时有一些经验,从刚毕业到现在自己已经飞了几十年了,这方面还是做了一些特别的准备,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飞行员这个职业就是与非正常情况打交道,正常的情况大家都没问题。

成都商报/科技日报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