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树《中国批判理论》第十讲:思考者与行动者





今天是这个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标题是“思考者与行动者”,主讲人张博树教授用这个题目谈他对中国批判理论家历史使命的理解。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转型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思维,也呼唤能够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的理论建构,这是一代思想者的使命。同时,面对极权主义、专制主义的现实,我们又必须作为行动者去改变它,这又是批判思想家作为行动者的使命,虽然行动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以思想介入社会、影响社会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亲身从事社会运动也是一种行动,在这样一些场合,思想者同时具有了社会革命家的品格。下面就请大家分享这个讲座的上半部分。
由于原始录像的不完整,第十讲的下半部分已经遗失。但这个遗憾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节目与当今中国政治紧密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张杰博士与张博树教授的对话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讲座已经过去了10年,但今天这个命题似乎更加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回顾过去十年的历史,您今天的感受是什么?过去10年,中国出现了从邓式威权向习近平新极权主义的变化。批判理论必须回答这个变化何以可能发生、背后的机理。中国的行动者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2.您最近多次谈到新极权、新冷战、新丛林,这是否是中国批判理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的,中国批判理论需要建构自己的国家哲学,以回应新国家主义的挑战,需要建构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以揭示红色帝国的行为逻辑。3.从行动方面看,您一直主张渐进式的宪政转型,但由于习近平的倒退,似乎堵死了所有体制内自我转型的可能,所以有朋友呼吁“回到革命”。对此您怎么看?关于“革命”的定义:凡以改变政体为目标,都是革命,渐进还是急进只是路径选择的不同。对习的失望可以理解,但“暴力革命”并不现实。“非暴力抗争”在任何时期都是促进转型的手段,但它不等于否定体制内努力的意义、作用。中国的转型仍然需要体制内外的合作、合力才能达成。4.从政治文化建设角度看,您为什么认为建构中国的原创性批判理论非常重要?转型是百年大计,改变制度固然重要,改变人们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传统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中共党文化有一套系统说法,毒害了几代人,必须有新的历史观、新的对历史的解释供未来民主中国的公民选择。这是一个更根本、也更长期的文化建设任务。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努力。抽象理论的通俗化问题:“百年痛史”百集系列的构想。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