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插队7年的梁家河变微博敏感词 平凡村庄走上神坛

习近平曾在梁家河度过数年知青生活

【博闻社】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曾经默默无闻,“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1985年村里才通了电,最近梁家河却变得异常火爆。这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庄刚刚在上海设立了联络处,出产的农副产品也作为“精准扶贫”的项目进入了上海的超市。同时,它还成了微博上的敏感词,不少关于它的新闻都禁止评论。这是因为梁家河这个名字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梁家河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附近。根据《延川县志》记载,1969年1月,来自北京的1300多名知青落户插队延川县,其中有15名知青被分配到梁家河村,包括当时还是中学生的习近平。梁家河是习近平7年知青生涯的开始。

习近平后来反复提起他的这段经历。在中共建党97周年之际,官媒又推出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习近平的知青生活和梁家河的变化。

同时,微博上关于梁家河的讨论受到严格控制,许多相关贴子的评论被关闭。也有网友批评官媒美化文革,并为知青群体鸣冤。

微博禁评梁家河相关内容

官媒“央视新闻”6月27日在微博上发布的“梁家河”相关贴子下面,180多条评论只有20多条可以显示,能显示的内容都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干兴邦”“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口号式的评语。而30号发布的相关微博则所有评论都无法显示。

其他媒体发布的梁家河相关微博的评论区也大多被关闭。

网友为知青鸣不平

建党周年前后,追忆青春、自我磨砺成了涉及文革和知青的报道的重点,而政策的失误和个人的苦难被按下不表。

今年5月,上海知青刘祖根在一次知青聚会上表示,上山下乡是“亘古罕见的人道灾难,是对千百万知青人权的蹂躏践踏。”

刘祖根在讲话中表示,许多知青由于文革时经历的磨难而英年早逝,回城后许多知青面临贫困、子女受教育难等问题。他认为当局应该向知青道歉,提供实质性的补偿。

他说:“我们自己也习惯于给自己评功摆好,什么‘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空前绝后’、‘自强不息’,沉迷在这种‘高大上’的英雄主义形象中,请问,当你现在沦落为一个城市贫民的时候,艰难度日,遭人鄙视,这种自以为是的吹嘘有什么意义?”

微博网友@鼎元六卦也为知青鸣不平:“最近看《失去的一代》讲女知青为入党、招工、上学失身于村干部或者农场干部,不太明白,入党为啥要舍身呢,三观真的很扭曲,这种公权力败坏人伦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很常见,实在不明白今天竟然有人怀念那段岁月,梁家河有没有这种事呢”

习近平:梁家河有大学问

习近平执政以来,他在陕西插队的经历被他本人和官方媒体反复提起。

2003年习近平在接受央视《东方时空》节目采访时说:“我(插队期间)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的。”

习近平因父亲习仲勋被打倒而遭下放的知青岁月被塑造成一段磨练意志、强健体魄、大量读书的岁月,他插队的梁家河也成了红色旅游胜地。据《人民日报》去年7月的报道,梁家河这座1000多人的小村庄每天要接待大约2500名游客。

当地政府也抓紧了这个宣传的时机。6月7日,陕西省社科联召开了如何深入研究“梁家河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座谈会,讨论如何继续开展“梁家河大学问”课题研究。

这项研究的选题方向包括: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作用研究,从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看习仲勋的家风家教相关研究,梁家河精神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塑造研究等等。

“梁家河”走上神坛

中共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梁家河”已经逐渐成为中共的某种图腾,并且延伸为一个拥有众多组成部分的体系。

北京时间6月28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将这一体系搭建再度丰富。 此外在稍早前的5月份,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梁家河》纪实文学;2016年上映的45集电视剧《梁家河》;另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访谈实录,内容也以习在梁家河的经历为母本。

美国之音等报道综合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