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致全球热浪滚滚? 华北平原将不再宜居

一个北京小女孩在暑热天里玩水冲凉。

【博闻社】德国多地的气温创下了历史新高,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39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在北欧国家瑞典,则出现了通常只会在南欧国家发生的森林大火。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则因海水温度过高而出现了藻类爆发式生长的状况。席卷几乎整个欧洲的反常热浪,是否由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

科学家认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荷兰皇家气象局专家、世界天气归因组织(WWA)成员范·奥尔登伯格(Geert Jan van Oldenborgh)指出,欧洲当前热浪的发生几率,已经因气候变化而翻了一倍。

对于科学家而言,气候变化就是一组抽象的数字,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然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全球平均气温并无法被直接感知,他们的直观感受通常是极端降雨、极端高温、极端干旱、风暴等。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的专家沃塔(Robert Vautard)对表示,用具体案例来说明气候变化之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在了解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才能做好相应的准备。

2003年夏天席卷法国的热浪曾造成1.5万人死亡。此后,法国政府制订了应急预案,以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及其相关的公共卫生风险。然而,科学家担心,这套预案如今已经过时。沃塔说:”我们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卫生预案都是基于我们所经历过的热浪或降雨天气。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如今的气候并非我们所曾经经历过的,今后更会完全不同。”

一些政界人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上周,英国多地的气温突破了30度,一些国会议员呼吁英国政府制订战略来保护民众–尤其是老年人免受热浪的威胁。他们担心,到2050年,因高温天气而死的人数会翻3倍。

50年后华北平原不再宜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导的一项科学研究表示,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中国华北平原,在本世纪末前可能受到最致命的热浪袭击。

这项研究显示,除非碳排放量大幅减少,否则气候变化带来的潮湿热浪将导致华北平原可能在2070年前接近于“不宜居住地区”,其中包括首都北京。

新研究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致命湿热状况的影响。这种湿热状况是用湿球温度衡量。一旦湿球温度达到摄氏35度,人体将无法通过排汗调节体温,导致健康人在户外停留不超过六小时后就会死亡。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那一地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当地4亿人口中许多人都是不得不暴露在极端气候状况中的农民。

领导这项新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艾塔海尔(Elfatih Eltahir)说, “中国目前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大国,这可能对自己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艾塔海尔专门从事水文和气候科学研究。

他补充说,“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按现有情况继续下去,可能会限制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里人口最密集地区的可居住性。”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由于对相对干燥但高度肥沃的华北平原地区进行了大量灌溉,致命热浪的风险加剧。

研究认为,为避免未来热浪的致命影响,可能需要在设法减排的同时“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适应措施。”

德国之声/美国之音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