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充值:長征六號「一箭20星」的商業與軍事意義

圖為長征六發射時
圖為長征六發射時

【博聞社綜合】中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六號在9月20日7時01分,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一般媒體報導,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它的研製成功填補了中國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空白,對於完善中國運載火箭型譜、提高火箭發射安全環保性、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這次「一箭20星」發射成功,對於中國航天科技與工業來說,具有遠高於上述描寫的商業與軍事雙重重要意義。

就商業意義而言,雖然中國在1981年就成為美國、蘇聯、歐洲之後,第四個具備「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但是傳統火箭主要著眼於發射重量在500公斤以上的衛星,因此特徵是高負載能力與大推力,然而發射成本也因此相當高昂。

冷戰結束後,商用衛星市場蓬勃發展,衛星技術的新發展使得市場上出現許多重量在500公斤以下,甚至100公斤上下的小型衛星。使用傳統高負載能力的火箭來發射這種小型輕量的衛星,不僅「殺雞用牛刀」,成本也吃不消。因此各航天強權紛紛發展能夠以較低成本,盡可能發射多枚小型衛星的火箭,以滿足商用衛星市場的需求。

圖為長征三發射時
圖為長征三發射時

中國在商用衛星發射市場向以成本低廉作為主要賣點,但2008年以後這個特點面臨印度的強勁競爭。新浪軍事網指出,中國的「長征2D」火箭發射報價為2000萬美元左右,雖然遠低於日本的「Epsilon」火箭的5000萬美元,但相較於印度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就昂貴得多。

據報導,印度在2007年4月23日替義大利發射一枚352公斤小型衛星的費用,僅為1100萬美元。而印度在2007年1月10日「一箭4星」成功後,緊接著又在2008年4月23日成功完成「一箭10星」,為亞洲國家首例,將中國拋在其後。

印度PSLV火箭(來源:ISRO)
印度PSLV火箭(來源:ISRO)

雖然中國依然是世界上發射最多商用衛星的國家,但近年來中國的發射成本不斷提高,連西方國家也反過來搶中國市場,因此中國必須加緊研製新一代低成本火箭與多枚衛星發射技術來穩固本身的市場與優勢。「長征六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而誕生。

就軍事目的而言,「一箭多星」技術與洲際彈道飛彈的「多彈頭獨立自返載具」(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 MIRV)有密切的關連。MIRV能夠使一枚彈道飛彈搭載數枚彈頭,每個彈頭能各自攻擊不同的目標,增加攻擊能力與攔截困難。

一般認為,當彈頭數目在5個-15個左右時,幾乎能完全突破現有的飛彈防禦系統。但在擁有洲際彈道飛彈的核武國中,中國的洲際彈道飛彈可攜帶彈頭數目最少,僅東風41飛彈可達10個,但該型飛彈是否已經服役尚未確認,也未出現在9月3日的大閱兵中,而亮相的東風5飛彈僅能攜帶4-6個彈頭,與美、俄、英、法等國的飛彈能搭載10枚以上的彈頭有一定的差距。

而航天工業兩大強權的美俄,分別在2013年11月19、21是,分別完成「一箭29星」、「一箭32星」的創舉,顯示其技術也不斷在進步。這就使得美國的反飛彈防禦系統仍對中國有嚇阻能力,使中國很難保有對美國的有效核子嚇阻能力。

中國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來源:網路)
中國東風五型洲際彈道飛彈(來源:網路)

因此,儘管MIRV的技術較商用發射「一箭多星」更加困難,但由於中國已經具備基本MIRV能力,因此本次中國「一箭20星」也具有中國可能進一步具備更成熟的MIRV技術的意味在。

有軍事專家指出,目前,世界上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只有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和印度。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多種不同軌道的衛星技術是比較複雜的,不容易掌握。因此,掌握「一箭多星」技術既標誌著運載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標誌著發射技術和火箭與衛星分離技術上的新突破。而掌握這一發射技術也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它可以為發展分導導彈技術打下基礎。

但導彈分導技術遠比發射多星要複雜得多,因為分導彈頭要攻擊不同的地面目標,如何控制好再入角度直接關係到導彈的實際命中精度。目前美國正在大力發展導彈防禦系統,因此多彈頭分導技術是突破反導系統的最好辦法,它能有效躲過對導彈的攔截。

有資料顯示,當分導彈頭數達到5-15個時,導彈突破反導系統的機率接近100%,即完全攔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此,此次俄美分別發射「一箭多星」是向外界表明自己的能力,同時也不排除暗中較勁的可能性。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