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俄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毫无疑问遭下毒 系神经毒剂“诺维乔克”


【博闻社】德国政府9月2日表示,德方经检测发现于上月昏迷的俄罗斯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遭到下毒,毒剂为神经毒剂“诺维乔克”(Novichok)。

据德国电视一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2日报道,德国政府发言人赛贝特当日表示,德国军方实验室的检测发现,俄罗斯反对派人士纳瓦尔尼内遭下毒,毒物为一种“诺维乔克” (Novichok)毒剂。赛贝特称,德方有“毫无疑问的证据”。

2018年,俄罗斯前情报人员斯克里帕尔及其女儿在英国昏迷,此后英国又有一对情侣中毒。英国方面称这四人中了“诺维乔克”,事件“极有可能”与俄罗斯有关,而俄罗斯对此予以否认。此事引发了英国等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互相驱逐外交官的风波。

收治纳瓦尔尼的德国柏林沙里泰(Charité)医院8月24日称,初步检查结果显示纳瓦尔尼有中毒迹象,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外长马斯要求立即调查此事,欧盟也呼吁对此事进行独立、透明的调查。

8月20日,纳瓦尔尼乘机从位于西伯利亚地区的城市托木斯克飞往莫斯科。飞机起飞不久,纳瓦尔尼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失去意识。随后飞机在鄂木斯克降落,纳瓦尔尼被送往当地医院治疗。纳瓦尔尼的发言人称怀疑他被下毒,而接收纳瓦尔尼的医院21日表示,未在他的血液和尿液中发现毒物,纳瓦尔尼的突发疾病可能是由代谢紊乱所致。8月22日,纳瓦尔尼被送往德国接受治疗。

俄罗斯内务部8月27日表示,正在对纳瓦尔尼事件展开调查。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长办公室同日表示,初步调查后未发现任何犯罪证据,因此没有理由开展进一步调查。

毒性比VX神经毒剂或沙林毒气高出5到10倍

诺维乔克是1970至80年代的冷战末期,由前苏联研发的第四代化学武器,毒性据信比VX神经毒剂或沙林毒气高出5到10倍,更危险、复杂及难以辨认,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化学武器之一。

德国政府发言人赛贝特说,德国政府将向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伙伴知会此检验结果,会商依照俄罗斯的回应,采取“适当共同回应”。柏林当局也会联络“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组织”。

德法欧盟北约纷纷严辞谴责

德国总理默克尔周三在一份发给媒体的声明中表示,检验结果表明,纳瓦尔尼确凿无疑是一起“旨在让他沉默的”犯罪行为的牺牲者。默克尔表示,针对纳瓦尔尼的行为违背了我们捍卫的基本人权价值观。只有俄罗斯政府必须做出解答。

法国周三也谴责以化学神经毒剂攻击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的行径。法国外长勒德里昂在一份公告中称,对这种令人震惊及不负责任的行为予以最强烈的谴责。勒德里昂表示,俄罗斯必须澄清其中的重大嫌疑并承担责任。

欧盟和北约也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谴责以化学神经毒剂毒害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的行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推文称,下毒者必须被绳之以法。欧盟对外关系和安全政策高等代表博雷尔表示,使用化学毒剂的行径完全不能令人接受并违反国际法。

反腐斗争

纳瓦尔尼对克里姆林宫来说一直是个麻烦人物。他在YouTube开办了一个受欢迎的频道,详细揭露俄罗斯政府最高层的腐败和奢华。这个频道既有调查性的新闻报道,又有尖酸的讽刺幽默,尤其受到俄罗斯年轻人的喜爱。

纳瓦尔尼也没有掩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在2018年试图竞选总统,最后却因为一项刑事定罪而未果。他的支持者和欧洲人权法庭都认为,他面临的指控就是为了防止他参加选举。

纳瓦尔尼创建的反腐基金会的同仁们也无法参加2020年莫斯科的地方选举,导致莫斯科今年夏季爆发了街头抗议。

反腐基金会的成员们尽管自己的名字不在选票上,还是积极推动被称为智能投票的策略,导致几十名克里姆林宫支持的候选人落选。此后不久,反腐基金会遭到警察搜查,被控洗钱。

由于不断被忠于政权的法官们以法院名义勒令罚款,瓦尔尼今年6月宣布解散基金会。

这个组织一直计划在9月13日举行的地区选举中进一步推广智能投票策略。

下毒趋势

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反政府人士长期以来都被攻击、下毒甚至遭遇更悲惨的下场。

纳瓦尔尼的盟友鲍里斯·涅姆佐夫2015年在克里姆林宫墙外的一座桥上被射杀。涅姆佐夫的助理弗拉基米尔·卡拉-穆尔扎几个月后被下毒,险些丧生。此外还发生过几位普京对头被杀的著名事例。

这不是纳瓦尔尼遭到的首次攻击。他在2017年被挑衅者用防腐染料攻击,导致眼睛严重烧伤。

纳瓦尔尼2019年7月服刑一个月时患病。医生怀疑他可能接触了“某种毒剂”,导致“接触性皮炎”。跟他在同一监室服刑的人无人出现类似的症状。

纳瓦尔尼8月20日被怀疑下毒立即引发其政敌尤其是克里姆林宫能否从中获利的辩论。很多人都指控普京是幕后元凶。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的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既是克里姆林宫毫不知情,也是相当奇怪,因为这意味着此类事件无法控制。”

克里姆林宫多次否认参与了过去对反对派人物的攻击,并称这些事件是挑衅。

澎湃新闻/自由时报/美国之音/法广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