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达18.3% 同比增幅创纪录

【博闻社】4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这是1992年有季度GDP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18.3%的超高增速背景是去年一季度同比负增长6.8%的超低基数。即便如此,数据也展现出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2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3.9%,环比增长1.86%。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84亿元,同比增长34.2%。消费增速实现“直线攀升”。

2020年,疫情对中国消费造成巨大冲击,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只有消费复苏缓慢,全年实际增长-3.9%,未能实现正增长。

谈到2021年一季度消费为何显著恢复,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去年疫情给中国消费造成较大影响,2021年一季度消费实现30%以上的增速反映出消费开始呈现回暖趋势。一季度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居民就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尤其是近期餐饮、旅游等服务型消费复苏,成为消费快速回暖的强大动力。

统计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2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5%。经济持续回暖构成了消费回暖的基础。

此外,餐饮、线下消费等前期受到制约的消费领域快速恢复。数据显示,3月份,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长达0.9%,即从2020年以来首次月度规模高于2019年同期。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2.2%,两年平均增长4.5%,比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线下消费快速恢复。

随着上半年中国的节假日接踵而至,服务消费也被进一步激活。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当天表示,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旅游、观影消费需求比较旺盛。有关部门统计表明,清明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到1.02亿人次,恢复到疫情前同期的94.5%。清明假期三天电影总票房突破8亿元,刷新了历史同期票房最高纪录。

低基数效应

即便对于高速增长30年的中国经济而言,18.3%的GDP增速也高得异乎寻常。

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最快的五年是从2003年到2007年——维持在10%到14.5%之间,连续五年增速维持在两位数。增速最高的记录则是在1984年创造的15.19%。

2012年后,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从7.8%逐步放缓到6%。由此可见18.3%的增速之高。

但18.3%的增速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相比几年前突然提速三倍,而是受到低基数效应影响——由于去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受到疫情打击,罕见地下降6.8%,因此使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看起来偏高。

强劲复苏

5.15%的年均增速,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国一季度经济的强劲复苏,一方面源于春节期间“就地过年”的号召,使工作时长相比往年增加,相比中国疫情最严重的去年,增幅更明显。

经济学人智库(EIU)经济学家苏月向BBC中文表示,“中国GDP数据显示,经济复苏的基础是广泛的。春节期间鼓励流动人口留在大城市的特殊安排,对工业活动、零售额和出口都有积极影响。这有助于工厂在节后加快恢复生产。”

胡荣认为,主要原因是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各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都得以恢复以及稳步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较前值2.1%变化明显。同时,两年均值4.7%,增速与疫情前缺口明显缩窄。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主要是疫情持续受控,国内居民就业和收入持续改善,此前被压抑的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文娱等服务性相关需求恢复性增长。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的强劲增长,在过去的几个月都录得强劲增长,并有望在全年继续保持。”胡荣称。

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数据尤其抢眼——比去年同期增长29.2%,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达20.5%。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8.4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4.61万亿元,增长38.7%;进口3.86万亿元,增长19.3%;贸易顺差7592.9亿元,扩大690.6%。

背后的原因是,疫情下中国的制造能力不断改善,而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产能则在疫情反复下受到限制,供给能力迟迟难以修复。疫情控制差异导致中国的供给能力要远高于国外,出口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BBC中文/中新社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