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經濟學者質疑中國GDP數據

【博聞社綜合】中國政府日前公佈第三季度經濟資料,儘管經濟成長率「保7」失敗,僅達6.9%,但好於外界預期,然而這一官方數字迅速遭到許多經濟學家對其準確性的質疑。7%是中國經濟過去25年來的最慢增速。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速要比官方資料低一到兩個百分點。而中共一貫的中央計畫思維以及樹立信心的意願進一步增加外界對中國官方「加工」資料的懷疑。

華爾街日報指出,經濟學家的懷疑部分集中在總體增速和分項資料之間明顯不符。這包括中國第三季度進出口額雙雙下滑、工業增加值弱於預期、工廠出廠價連續43個月下降,以及9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減速。儘管零售額和服務業增長穩定,且9月份新增貸款資料表明需求在上升,但這些因素尚不足以抵消其它大量負面資料。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 CIB)經濟學家Klaus Baader據此表示,從這些資料來看,不太容易看出GDP增長到底有多穩固。

對於這些落差,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肇因於中國政府對數據的「加工」以達成政治目的。

報導引述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分析稱,固然每個國家的統計系統都存在產生誤差的缺點,不過在其他很多國家,統計誤差通常會有高有低,總體而言能相互抵消。然而在中國統計誤差通常都偏向於同一個方向。該公司稱,這些誤差通常導致中國經濟增速被誇大。而現階段經濟增長放緩加大了中國政府統計工作人員在讓經濟資料達到目標方面面臨的政治壓力。

報導說,另一個經濟學家發現的問題是中國經濟的環比增速缺乏明顯的波動。西太平洋銀行公司(Westpac Banking Co., WBC.AU)經濟學家麥凱(Huw McKay)稱,將用於檢測各種統計資料是否存在異常的本福特定律(Benford’s Law)應用於中國經濟增長資料時,就會顯示有明顯的平滑處理痕跡。他表示,中國在股災之後發佈的第二季度GDP增長7%,這一數字可能説明鼓舞了人氣,推動消費者繼續消費,企業持續投資,替決策層爭取到一些時間。

但許多分析師表示,統計資料不精確可以給決策層提供有誤的資訊,而且目標過高會促使政府推行促增長的政策,從而影響經濟減輕債務和降低過剩產能的能力。

基於這些原因,報導稱許多分析師說,他們預期中國2015年能夠達到7%的增長目標,儘管分項增長看起來並不總是很強勁。報導引述滙豐(HSBC)經濟學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說,中國將變出增長7%的戲法,他毫不懷疑中國有能力實現他們認為適當的經濟增速。

報導稱,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仍在摸索並改善其編制經濟報告的方法,並且中國正處於向服務業和消費驅動增長的轉型挑戰當中,而服務業和消費資料均比製造業和國家投資更難以統計。

中國央行、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沒有立即就此置評。上個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表示,外界對中國上半年增速7%的質疑太過武斷。中國央行也曾在10月初表示,中國將採用更為嚴謹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統計方法,進一步提高中國統計資料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