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看「馬習會」:象徵意義大於實質 罩門在於台灣民眾不支持 或拉低國民黨選情

【博聞社綜合】針對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歷史性會面,《華盛頓郵報》的中國分社社長西蒙∙丹耶爾(Simon Denyer)在現場見證握手時刻,他認為習馬二人都有意尋求歷史定位,但他指出「馬習會」終究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尤其在台灣社會對中國政府高度不信任的背景之下,這場會面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大秀。《紐約時報》則在日前撰文分析,這次的雙邊領導人會面,以習近平的角度等於是在含蓄地承認,中國以經濟利益向台灣示好的舉措失敗了。

美媒認為馬習會意味中國以經濟利益向台灣示好的舉措失敗了。(照片:網路)
美媒認為馬習會意味中國以經濟利益向台灣示好的舉措失敗了。(照片:網路)

丹耶爾指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會面時不以「總統」或「國家主席」相稱,而是用「先生」代替。在他看來,這並非像中國方面所宣稱的,「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體現了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而意味北京至今仍堅持台灣是中國「叛離的一省」,而非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即所謂「九二共識」所堅持的—只有「一個中國」。

丹耶爾認為,過去被認為是潛在衝突點的台海兩岸,如今在馬政府有意的營造之下,的確在貿易、投資與觀光方面皆有爆發性成長,問題在於台灣民眾並未享受到這些利益,一般民眾薪資停滯不前。兩岸看似關係緊密,不但台灣社會對於過於依靠中國的現況感到憂慮,兩岸要簽訂政治協議的難度也比過去的任何時刻更高。儘管這場歷史性會晤不僅對兩岸關係影響深遠,更可能對美中關係造成衝擊,但丹耶爾認為,問題是許多台灣民眾對於這場會面並不樂見。

丹耶爾把即將結束任期的馬總統稱為「不受歡迎的跛鴨」,其所屬政黨在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中也是苦苦追趕。許多批評者都將這場會面看作國共兩黨的最後一搏,藉著向台灣民眾展示台灣在國民黨的領導之下,才會有更好的兩岸關係,以拉拔國民黨的淒慘選情。

《紐約時報》則指出,中國在台灣遇到的問題,也體現出它在海外投射影響力時,高度依賴貿易和投資的局限性。儘管中國已成為全球大國,但是一門心思地關注經貿關係有時卻產生了反作用,從東南亞到非洲,對中國投資的反感都在醞釀之中。

據《紐約時報》分析,台灣的問題部分在於經濟增長緩慢。儘管有大量中國遊客和兩岸貿易的幫助,但台灣上一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仍在縮減。此外,更大的擔憂在於中國的意圖。北京視台灣為中國領土,認為將來必須要統一,必要時還會動用武力。人們之所以對馬英九的政策舉行示威,是因為擔心中國正在利用貿易取得多年來靠軍事恐嚇所不能實現的東西。

許多分析人士預測,這次會面是在嘗試影響1月的選情,台灣此次會面只會進一步拉低國民黨的選情。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