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自吹發展航母之路比蘇聯更「正確」

【博聞社綜合】中國官媒《國際先驅導報》17日刊登特約撰稿人李克峰的文章「俄羅斯海軍興衰對中國的啟示」,針對俄國海軍300年的發展歷史對中國海軍提出五點啟示,當中既有中國內部已出現超過10年的「陸海兼備」主張,也包括鼓吹中國跳脫「不結盟」傳統,學習西方國家發展聯盟體系的主張,並暗示中國發展國產航空母艦是比蘇聯更「正確」的道路。

俄羅斯第一艘能起降固定翼戰機的航空母艦基輔號(Kiev),1975年才服役,滿載排水量僅41000噸,屬中型航艦,無法與美國相較(來源:維基百科)
俄羅斯第一艘能起降固定翼戰機的航空母艦基輔號(Kiev),1975年才服役,滿載排水量僅41000噸,屬中型航艦,無法與美國相較(來源:維基百科)
蘇聯第一艘能搭載傳統起降戰機的大型遠洋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中國海軍遼寧號的姊妹艦,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才服役(來源:維基百科)
蘇聯第一艘能搭載傳統起降戰機的大型遠洋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中國海軍遼寧號的姊妹艦,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才服役(來源:維基百科)

文章首先指出,中國海軍建設初期得利於中蘇同盟,曾獲得蘇聯方面的諸多幫助,因而從武器裝備、戰略戰術、編制體制、教育訓練等各方面,也受到了蘇聯海軍的不少影響。數十年過後,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走向遠洋的中國海軍,與歷史上的俄羅斯(蘇聯)海軍相比,至少有兩個相同之處:其一,同樣作為大陸國家面對世界頭號海上霸主的層層圍堵(美國);其二、同樣在狹窄的海域之內,有一個歷史上一貫不宣而戰、突然襲擊的鄰居(日本)。

文章接著表示,既然中蘇海軍有這種相同的地緣政治環境,俄羅斯海軍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從國家戰略、海外利益、艦隊、基地、聯盟等五大要素給予中國海軍發展啟示:對于力圖發展海軍的大國而言,必須有國家戰略指導海軍建設,各軍種緊密配合;海外利益和海軍建設應形成正循環;應當適度考慮不同形式的海外落腳點和立足點,並借助夥伴國家的力量。

第一,國家戰略。沒有強大的國家,不可能有強大的海軍。蘇聯時期是俄羅斯千年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到1972年美蘇簽訂限制戰略武器等一係列條約,標志著蘇聯取得了核均勢。這一時期蘇聯核潛艇部隊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蘇聯海軍仍然不足以挑戰美國的海上霸權。此後的十幾年,蘇聯遠洋海軍進入大發展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終于可以和美國海軍一較短長,以至于美國總統雷根不得不提出一個「600艘艦隊」的龐大計劃與之抗衡。

文章宣稱,蘇聯國家戰略轉入戰略擴張,是蘇聯遠洋海軍發展的關鍵動力。儘管俄羅斯至今並不承認有一個「南下暖洋」的國家戰略,只把出兵阿富汗稱為「形勢判斷錯誤」,但是,如果我們對20世紀70年代蘇聯在地中海、西亞、北非、東非的活動軌跡做一個整體研究,就會發現一個以波斯灣為中心的包圍圈:在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前,已經悄悄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右翼」,蘇聯在敘利亞、埃塞俄比亞、南也門已經取得了戰略支點,只待打通阿富汗這個“左翼”,整個中東石油資源就在掌控之中。

文章認為由此可見,國家戰略是海軍發展的指導,但戰略上的冒險和賭博也會給海軍帶來災難。海軍只是國家戰略的一柄利劍,需要一支強大的陸軍配合,否則,即使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也只能在海上孤獨地坐視陸軍的失敗,最終一起陷入戰略衰退。對今天的中國而言亦是如此,中國海軍不但要發展遠洋作戰能力,而且還需要與陸軍、空軍、二炮部隊協調配合。

第二,海外利益。有強大的國家,也不一定能建立強大的海軍,這是大陸國家經常面臨的困境,比如德國、俄羅斯等。一個國家的海外利益需要海軍保護,而海軍的發展建設,又需要綜合國力提供長期支撐。蘇聯從長期軍備競賽直接轉入戰略擴張,沒有時間彌補國內經濟嚴重不均衡,沒有發達的海外貿易,只依賴石油出口獲得海軍發展資金,一旦油價下跌,軍備計劃就受到幹擾。無論是沙皇時代的俄羅斯還是蘇聯,都沒有建立起海外利益與海軍建設的正循環。

文章表示,今天的中國處于綜合國力的上升期——建國前三十年建立了軍重工體係,改革開放以來國力又有了長足進步,並在産業均衡、規模龐大的基礎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天,中國的海外經濟合作、海外貿易等,都足以支撐一支強大的海軍。從某種意義上説,今天中國的短板在于,海外利益——無論是規模還是范圍——都遠遠超過目前中國海軍的覆蓋能力。正因如此,才需要迅速彌補這一經濟與軍事的失衡,方能保障綜合國力的長期增長。

第三,艦隊。俄羅斯海軍和英國海軍一樣,都有300年的歷史,但從來不是海上霸主,甚至在蒸汽時代的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中,俄海軍都有整支艦隊覆滅的記錄。但是到了「核時代」卻一度實現了「彎道超車」。

戰略核潛艇是蘇聯海軍的核心,圖為蘇聯最強大的941型戰略核潛艇,北約代號「颱風」(來源:維基百科)
戰略核潛艇是蘇聯海軍的核心,圖為蘇聯最強大的941型戰略核潛艇,北約代號「颱風」(來源:維基百科)

美國海軍在二戰結束時擁有1194艘大型艦艇、1256艘兩棲艦艇、41000多架飛機和340萬官兵的龐大兵力。而且率先擁有了核武器,實現了核動力航行。蘇聯海軍在二戰後起點不高,但擁有強大的重工業、核工業和航天工業産業基礎做後盾,在核武器時代,由于對軍事革命的戰略指導正確,突出發展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用25年時間,其水下核力量一度超越了美國。

第四,海外基地。在海軍戰略中,獲取海外基地具有重要價值。俄羅斯龐大的領土由一個內陸的莫斯科公國擴張而來,對海軍建設非常不利的是,其四大艦隊各自孤立,容易被各個擊破。同時,在戰爭初期,除北方艦隊外都容易被封鎖。當蘇聯海軍走向遠洋的時候,通過軍事經濟援助等手段,逐步獲取了越南的金蘭灣、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等軍事基地,同時蘇聯艦艇也可以在利比亞、亞丁灣的索科特拉島等處停泊、訓練、演習。盡管和美英全球基地體係比還很薄弱,但畢竟取得了遠洋支點。

第五,聯盟及夥伴。越是海上強國,越重視聯盟及夥伴的價值。穩妥的、不同形式的聯盟或夥伴關係,能夠大幅節約國家的資源,並加強海軍在海外的保障。未來中國海軍走向遠洋,也仍然需要在航線的末端和中間找到朋友。更何況,今天中國已經擁有了強大經濟實力,與其他國家取長補短。

文章提出上述五點啟示後表示,最關鍵部分是,作為後發國家,能否在海軍發展上實現「彎道超車」。在蘇聯時期,蘇聯海軍是在兩種情況下部分實現了「彎道超車」:一、利用技術進步。蘇聯海軍利用核動力、航天技術進步,發展了衛星搜索目標、潛艇隱蔽發射重型反艦導彈的獨特戰術,以對抗美國航空母艦的優勢。這種戰術可以用于戰略防禦,但由于武器用途單一,無法支撐戰略進攻。二、抓住對方的戰略錯誤。但這種超車的限度必須在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的正循環之內。後發國家不宜進行賭博式的造艦競賽。

文章最後進一步指出,「彎道可以超車」,但事後需要補課。後發國家在部分實現趕超之後,必須建立平衡的海軍、平衡的軍力與財力關係,才能實現國家和軍隊的長遠發展。此點正是針對蘇聯海軍較晚發展中大型遠洋航空母艦,過於集中核潛艇的「不平衡」現象,並暗示中國目前發展本土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是更為「正確」的道路。

文章讚揚中國走發展國產大型遠洋航艦的道路。圖為9月下旬披露的大連造船廠航艦建造照片(本社檔案照)
文章讚揚中國走發展國產大型遠洋航艦是比蘇聯更正確的道路。圖為9月下旬披露的大連造船廠航艦建造照片(本社檔案照)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