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議會選舉:「占中」促成年輕力量崛起 港人重新思考政治

【博聞社綜合】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揭曉,儘管親政府的建制派所獲得的議席仍多於泛民主派(泛民),但建制派各黨派的當選率大都低於上屆,泛民主派的席次增加與當選率均較優。另外,這次選舉也顯示,「占中」之後,港人政治參與度提高,選民期待政治新面孔,導致年輕力量崛起。

本次選舉前,外界除了關注親政府建制派與泛民主派的當選議席變化外,也關注「占中」運動的影響。

此前,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曾看淡泛民與以年輕人為骨幹的「傘後組織」(「傘兵」)的選情,認為泛民「若保得住現屆議席數目,已經當贏。到底有多少人會受到雨傘運動刺激走出來,投票支持民主派,這確實是個未知之數。」

選舉結果公布後,親北京的建制派共獲得190席,仍囊括近7成議席。泛民共有94席,約佔26%。但與上屆相比,建制派獲得的席次小幅減少,泛民增加約20席。此外,有媒體統計,建制派各黨派的當選率大都低於上屆。相反,泛民的成績較上屆理想,當選率提升。

而共有40人參戰的「傘兵」則獲得8席。

由於泛民所有黨派都有參加「占中」,從當選率而言,似乎「占中」對泛民選情有正面效果。如大力支持「占中」的新民主同盟更有15人當選。

不過,泛民重量級人物民主黨立法會議員何俊仁和民主民生協進會立法會議員馮檢基同告落敗,且被建制派打敗。何馮兩人在選前被視為民眾是否支持「占中」的風向標,結果雙雙敗陣。另外,在「占中」前後表現最為激烈的多個泛民激進組織包括人民力量、熱血公民及社會民主連線,全線敗北,無人當選。

馬嶽認為,「佔中」影響的不只是年輕人。許多中老年人在「佔中」之後「反思香港政治發展的問題,讓他們擔心香港的未來。」因此造成此次投票率創下新高。「兩邊都有動員」,建制派動員反對佔領人士出來投票,另一邊「擔心香港的自由會失去」的人也出來投票。

而「占中」激進派無人當選,他認為可看做:「選民不是真正支持激進的主張。新面孔參選人可以用一個比較主流的手法,訴求新一點、面孔新一點,但不一定要用激進的主張。」

馬嶽認為,整體而言,「佔中」對選舉結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老將落馬、政治素人當選的選舉結果,也反應出選民求新、求變的想法。

(來源:中央社、BBC中文網)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