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人民幣「入籃」倒逼中國改革 利大於弊!

【博聞社綜合】中國學者認為,由於人民幣其實還不是「可自由使用」的貨幣,因此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納入特提款權(SDR)儲備貨幣籃子,可反過來對中國經濟改革施加壓力,長遠來說對中國經濟發展利大於弊。

華東理工大學宏觀經濟學者沈淩博士表示,儘管中國的出口貿易量已經非常高,但是資本帳戶的開放度卻非常低。資本項管制一方面能為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豎立「防火牆」,但是其代價卻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阻。因此,雖然人民幣尚未完全滿足IMF就SDR一攬子貨幣設定的「可自由使用」之前提,但他認為:「正如當初加入世貿組織一樣,這可以倒逼中國改革。」

日本經濟新聞12月1日在報導中指出, 儘管中國進一步推進外匯和市場的自由化不可避免,但是中國現在還不習慣實施面對市場的改革。具體表現之一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份突然下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導致市場陷入混亂局面。日經的報導認為,雖然此舉的目的是著眼人民幣加入SDR,有糾正偏高的人民幣匯率,使之與市場實際水平相符的目的,但是在未作出充分説明的情況下突然下調透露出金融政策運營的不成熟。當前由於人民幣貶值壓力出現增強,還出現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實施買入人民幣、強化人民幣拋售限制等與市場化相悖的舉措。

日經也報導,IMF希望通過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體制,來促進人民幣轉向更加靈活的浮動匯率制,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便強調:「今後仍將關注制度改革是否取得進展」。

此外,沈淩也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有利有弊」,但是長期來看必然是「利大於弊」,因為人民幣一旦國際化,可以成為各國央行的儲備貨幣、國際貿易的支付貨幣。中國的很多對外貿易,就可以直接用人民幣計價,而無須再去用美元、歐元等協力廠商貨幣,讓歐美不出力卻得好處。

另外,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劍平指出, 人民幣加入SDR有利有弊,在他看來,「弊」主要是中國貨幣政策受限,但「利」則有多重面向,似乎也暗示了「利大於弊」的觀點。

丁劍平認為,人民幣「入籃」的正面影響有3:第一,各國官方儲備中可以納入人民幣,使人民幣取得國際貨幣話語權。第二,各國可以用人民幣干預外匯市場,帶動對人民幣的需求。第三,定價體系可以考慮人民幣權重,有助原油或礦石在內的國際商品以人民幣定價。

而不利面向,就是國內貨幣政策受到限制。作為各國貨幣盯住的對象,人民幣從此不可能有大幅度升值或貶值的波動,面對國內通貨緊縮時,也不能靠貶值來改善問題。

但是他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一體兩面,少了「懸崖式升貶」,變得相對安全,有利於國際投資人民幣資產或金融產品。這還是有利的。

(來源:德國之聲、中央社、日經中文網)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