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东南亚的拓展:除经济军事外还延伸到文化、语言和教育

【博闻社】纽约时报发表署名观察文章说,随着中国寻求在东南亚拓展影响力,其触角已不仅局限在经济实力或是南海争议岛屿上的军事基地,而是延伸到了文化、语言和教育领域。在这个方面,中国正在重新建立中国大陆与其贸易伙伴,如马来西亚之间,有几百年历史的联系。

文章写道,马来西亚有规模可观的华裔人口,于是成了中国天然的盟友。大约四分之一马来西亚人,即近700万人有华裔血统,他们是历史悠久的海外华人群体的后裔。在19世纪,由于英国殖民政府实行了招募契约奴工,在马来西亚的锡矿和橡胶园做工的政策,大量华人来到马来西亚。

去年,马六甲州与广东省签订了开发协议,旨在确保马来西亚的这个州,未来能与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建立起覆盖几乎所有领域的合作关系——从贸易和投资到填海造地,从环保科技到博物馆和教育机构的合作。马六甲州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全世界最繁忙的航运线路之一马六甲海峡的中段。尽管中国对马六甲的主要兴趣在于,作为海洋合作伙伴它很有潜力,但协议也反映出,中国的兴趣已经从传统的贸易领域拓展开来,涉足了文化和教育领域。

文章分析指,这些合作经过精心安排,呼应了马来西亚的历史感和认同感:中国与马来西亚在15世纪首次开展大量商业和文化交流之时,舞台就在马六甲,当时明朝的皇帝与马六甲的苏丹结成了联盟。后来,广东省向马来西亚输出了大量的华人移民,仅次于南方的福建省。

在马六甲以北,雪兰莪州的沙叻丁宜(Salak Tinggi),中国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刚刚完工。文章认为,这是中国的大学首次在国外设立校区,它清晰展示了中国的雄心。厦门大学是福建省高等教育的重镇,它的选择也体现了两国间交织的关系,因为这所大学1921年建校时,资金是陈嘉庚(Tan Kah Kee)从当时称作马来亚的马来西亚汇出的。陈嘉庚是福建移民,通过经营橡胶产业发家致富。

纽时认为,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当中,中国对本地人的喜好产生的影响中,最值得注意的可能就是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也成为了年轻人当中流行文化的载体,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和喜爱。吉隆坡的华人大部分来自一个几百年来一直讲粤语的社群,他们祖籍都在广东省。在这里,来自大陆的普通话电视剧,如《红高粱》、《团圆饭》,迅速受到欢迎,挤压了香港制作的粤语节目。而直到不久前,后者都主导着马来西亚华语观众的收视习惯。这些电视节目,以及中国官方的中央电视台旗下的一系列频道播出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常常包含在马来西亚有线和卫星电视的付费节目单中。

文章特别之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文在马来西亚占多数的穆斯林群体马来人当中扩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流行音乐。从1957年独立以来直到不久以前,这个群体与中国文化和语言一直很少有接触。过去10年,一开始是台湾的华语歌手王力宏和周杰伦产生了普遍的号召力。之后,马来西亚各种背景的年轻人,如今都在热情地关注中国大陆的选秀节目,如《声动亚洲》和《我是歌手》。

这两个节目中茜拉都有参加,她主要唱中文歌曲,并在其中分别赢得了第一名和第三名。习近平最近一次访问马来西亚时,茜拉受邀为中国国家主席献唱。她戴着标志性的头巾,光彩照人。文章说,这进一步表明了流行音乐对于中国在马来西亚形象的改变,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热切地想在地区内培育关系,甚至也在推动双向的文化流动。文章作者调到本地的广播台时,发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马来语频道,这个频道播出的既有关于中国的节目,也有关于马来西亚的节目,其中包括介绍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系列专题。这些节目都是中国播音员播报的——都讲着纯正的马来语。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