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开闸大放水 多管齐下注入万亿元流动性

【博闻社】中国央行转向以价格为基础的货币框架。彭博社报道说,目前央行正实施市场为基础的流动性措施,缓解农历新年前的现金紧张、抵消因支撑人民币汇率所导致的资本外流。 1月中旬以来,通过逆回购、M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及国库现金定存招标等方式,央行净注入资金总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1520亿美元),相当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所释放的流动性,而降准是央行缓解流动性紧张的传统方式。

差别是:降准并无固定期限,而通过逆回购操作和新贷款工具进行的资金注入有特定的时间限制。通过选择是否令到期资金展期,央行管理流动性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央行最新使用的流动性工具根据时间期限的不同,有不同的利率,有助于创造一条殖利率曲线,令市场能够用于为其他证券定价。对于央行而言,有助于其在短期内避免现金紧张和较长期内控制债务扩张这两者之间达到平衡。

随着前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向中国媒体解释上述举措,新机制的透明度也有所提升。他周三对央视表示,央行本次安排资金支持有替代降准作用的含义。周四,《第一财经日报》引述马骏称,如果过度采用降准的措施,可能导致对短期利率过大的下行压力,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

彭博行业研究驻香港经济学家陈世渊表示:「中国央行正在调整货币政策工具,从传统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整至非传统的工具。央行希望后者能够帮助其实现两个目标:针对特定银行提供流动性,进而促进经济恢复平衡;同时有助于构建一条基准殖利率曲线。」

但是,陈世渊说,新工具的使用并不意味着传统工具就此淘汰,他预计上半年央行将下调基准利率两次,并且降准数次。

报道说,以往中国的贸易顺差巨大、资本大量流入、需要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因此央行主要的任务是吸收流动性,并要求银行计提更大比例的准备金。而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依然较大,人民币却开始贬值,资本也开始流出。

彭博社分析指,每次央行介入试图支撑汇率,就会因购买人民币而耗费部分外汇存底,因而抽走流动性。央行在诸如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采取同样的措施,以便缩减离岸人民币对在岸人民币的贴水,而正是这种贴水引发贬值预期。而流动性注入措施则将人民币重新带回了经济体中。

随后,还有春节效应——中国13亿人口计划出游和聚餐,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现金​​需求。华创证券估计,节前现金需求包括民众的近2万亿元、季度税收吸走3000亿元、以及由于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平均7000亿元人民币月度资金流失。

目前,央行支付1.62%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相反,央行将回购利率设定在接近市场利率的水平,3个月回购利率为2.75%。

分析认为,这就意味着,和降准相比,央行实施此次流动性措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通过这种做法,央行可以保障流动性充裕,同时避免市场利率过低,如果过低,可能导致更多资本外流、不利于旨在降低杠杆比例的结构性改革。这也与习近平和李克强给市场力量更多话语权的意愿不符。

清华大学教授、央行前顾问李稻葵周三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时接受采访表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目前应当是中国央行的首要任务,比利率问题更加重要;中国央行能否赢得这场战争,且让大家拭目以待。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