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专栏认为安倍的“价值观外交”不利地缘政治力学平衡

价值观【博闻社】1月20日本网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月19日在东京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发表致辞,表示想在亚洲推进力图与拥有民主、法治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携手的“价值观外交”。安倍强调“在亚洲,一个拥抱自由、人权、民主,尊重法治的时代将拉开大幕。日本将继续成为其中的一员”。

日媒解释说,“价值观外交”是美国新保守主义创始人Irving Kristol(1920年-2009年)首先提出的,安倍晋三和麻生太郎等人受其影响建立了一种日本的外交观。

日经中文网今日发表署名专栏文章,批评“价值观外交”思路“不成熟”。作者张石,据介绍曾任东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

张石在文章中列举了三个理由。他首先认为不应该排斥价值观不同的国家。他说:现在的中、日、美及世界其他的重要地区,早已结成一个节节相联的产业链、金融链、商业链甚至生活链,如果反目动武,每一发打向对方的炮弹都如同打在自己头上;每一次封锁对方的行动都是作茧自缚。他认为这个关系链条不是以共有的“价值观”为纽带连接而成,而是由全球整体性经济布局中的“国际分工”来连接,因此外交在“使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到“双赢”的原则,「外交的重点正是那些价值观不同的国家」。

其次他认为,安倍的提法会给人一种误解——日本在定义是非善恶,缺乏包容姿态。他说「外交最重要的前提是承认不同价值观的合理性,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不同的国家。如果首先有了“善”与“恶”的外交价值定位,就会事先在与具有不同价值观的国家所进行的外交中设置先入为主的障碍与距离」。

他最后强调尊重文化,认为“价值观外交”会给人有一种“文化的优越性”的感觉,在此中进行外交活,很难使对方特别是具有不同价值观的对方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他表示「日本在亚洲推行“价值观外交”,不利于亚洲的稳定,也有损于日本的国家利益」。

张石还在文章中提及朝核问题上的日中合作,他认为:“价值观外交”使安倍政权的对华外交和东北亚外交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模式,排除中国不利于应对朝鲜。

1月24日日本共同社曾有报道,中国对就朝鲜问题举行日中外长电话会谈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会谈的实施尚无眉目。熟悉日中关系的消息人士推测称“与在中国国内不受好评的安倍政府就核问题合作到何种程度,政府内部意见还没有统一”,提议举行电话会谈的日方则对此感到不满。

张石的分析都在贴近实际的要点上,但若放弃价值观外交则相当于顺应中国式的金钱外交,也就是默许了中共的价值观存在合理。张石的文章以日本的基础利益为主线,未能谈及这点。“价值观外交”确实属于冷战思维,但即便日本否定之,也难以减轻中国政治体制在外交上面对的困境。

One Comment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