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谈中国拆除封闭小区:流于形式的“开放”和根深蒂固的封闭

WeChat_1456213355【博闻社】周日(2月21日),国务院发布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其中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国务院指,此举旨在“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观察显示,大多数网民不支持这种做法。

有网民基于业主利益认为,购房时很多小区道路都算公摊交了钱的,算是业主所有。强行拆除小区围墙,将道路充公,会不会违背现行《物权法》呢?「小区里的老人可以在小区里的道路悠闲的散步,孩子在小区草坪上快乐的玩耍。封闭性的小区对大多数业主来说都是有利的。开放后,可以预见的就是,大量的社会车辆跟电瓶车,会为了避开小区外的一个红绿灯而抄近路通过小区,到时候小区的道路将一片繁忙。想必到时候大家想散个步是不太可能了,更别说那些不长眼又骑的飞快的电瓶车对小孩及老人的威胁了。」

有中国法学专家也认为,这一政策是长期混淆公私领域,对私有财产保护不力的惯性。

对于国务院给出的「解决交通问题」这一理由,网友以海外为例加以反驳。比如新加坡,其目前仅有60多万辆私家车,1998年就开始实施拥堵费,而购车成本高昂,同时大力建设地铁、轻轨,一半以上是单行线,开车还不如坐地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城市规划做得好,住宅区与工业区、金融区是相匹配的,大部分的上班族都用不着坐很久的车,大部分学校距离住宅区不会超过500米,且不用穿过主干道,根本用不着车子接送。这样井然有序的城市,首先不会有重大的拥堵问题,其次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让小区通道充公这样的拍脑袋决策。

不过也有政治学者认为,此举为一直形式上的「开放」,实质的大一统和深入性监管。

中国大院体制的全面固定是70年代初期,围墙从此成为中国城市社区的标志,也是中国政治最接近极权主义化的阶段,贯穿1970到80年代,形成中国特色的封建化城市格局。如果称其为农耕或许准确,但是意义是一样。中国在49年后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封建工业化的进程。直到今天,拆除围墙的决定主要还是规划学者研议多年、李克强城镇化推行不力而以此为突破。算是决心很大,朝向「开放社会」进了一步,可惜仍旧流于形式,社会真正的开放是结社、出版、言论的自由,这方面中共政府是没可能做到的。

另方面,这种形式上的开放也为统一监管制造了便利。推特网友分析指出,拆除小区围墙是精心算计的社区重构,摧毁业主共同体。虽说是党无缝不入,但这些年房地产经济的一个客观结果是达成了社区权利的物理分割,业委会的法律地位阻碍了街道居委会对居民生活的全面干预。打掉围墙就是肢解社区共同体,将民众彻底原子化,这样洪水来临民众没有任何组织能力,愈加仰赖政权稳定。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