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學者北京討論如何避免東海發生空中衝突 中方稱或供南海防空識別區參考

【博聞社】中日學者10日在北京一場論壇上討論如何在東海空域避免衝突時提到,要有「空中職業精神」,並應訂立相關安全守則。中方學者指出,東海防空識別區機制完善後,也會為未來是否設南海防空識別區作參考。

中國外長王毅在8日的兩會記者會中曾提出「日本究竟把中國當成朋友還是敵人」一問,對此,主持會議的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朱鋒認為「日本對華經濟上當朋友,安全上當敵人,全面轉向制衡中國的戰略」。

朱鋒認為,「中日政府間的分歧不可能一下子縮短」,但可由民間共同探討。

據香港明報報導,這場論壇雖定位為民間性質,但雙方學者中都有軍方背景人士,中國外交部也派員旁聽。

按圖放大
中日雙方舉行會議討論東海軍機相遇規則(明報)

日本大阪大學大學院教授真山全表示,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設定沒有任何問題,日方認為存在爭議的地方是對通過防空識別區的飛行器也要採取防禦性緊急處置等相關措施。因為在領空外的防空識別區內所採取的措施,根據其對於航空器造成的影響,有可能與公海及經濟專屬區上空飛越自由原則相抵觸。但不管怎樣,由於中日軍機在東海海上空域彼此抵近越來越頻繁,急需要制定一個規則,從而避免發生誤判和衝突。

曾在東海駕駛戰機的日本航空自衛隊航空支援集團前司令員永岩俊道認為,機師要有「空中職業精神(Good airmanship)」,也就是不能過分讓對方不安,不能向對方炫耀武力(如故意從前上方飛過展示飛彈)等。

永岩俊道表示,「中日應該商定一旦相遇用什麼頻道、什麼語言溝通,避免出現如土耳其擊落俄戰機事件。」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于鐵軍則說,東海防空識別區機制仍待完善,也會為未來是否設南海防空識別區作參考,但近期未必有此決定。

他強調,長遠來說,中日雙方要建立從官方到民間的互信,若有互信,即使沒有行為規範也問題不大;若沒互信,就算有規範也沒用。

此前,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在2015年底曾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共同發表「中國東海空域安全對話報告」,針對在東海防空識別區訂立安全行為規範、如何管控危機,向兩國政府提出詳細建議。

(明報、環球時報)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