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九八年:經濟悶局 民心大失

20160519001087【博聞社】馬英九執政八年,選前的「633」政見與黃金十年的願景早已渺若雲煙,或許大環境不佳,剛接手時又適逢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但8年時間還是可有所作為,至少可和周邊國家做客觀比較。

2008~2015年台灣經濟的總體表現,以經濟成長率來看,台灣平均為2.81%,居四小龍倒數第二,僅略高於香港的2.64%,也低於全球平均的3.2%。

同樣是小型的開放經濟體,台灣出口成長率為2.84%,居四小龍之末。失業率為4.47%,倒是居四小龍之冠;雖然物價上漲率只有1.08%,為四小龍中最小,但在總體表現不佳下,實質薪資成長率更只剩0.04%,幾乎停滯,以致失民心。

台灣經濟動能的不足,除了出口不振外,國內投資年平均成長率為0.52%,民間消費為1.87%,即帶動成長的三駕馬車幾乎停擺。

國內投資環境不佳難辭其咎,過去8年外人直接投資每年平均只有50億美元,而對外投資每年平均為158億美元,資金流出是流入的3倍,其中對中國大陸投資的比重高達65.15%,而外銷訂單海外生產的比重也由2008年的47%持續增加至2015年的55.1%。投資動能不足當然也會帶來失業的增加與薪資下降。

再看一下產業結構,這8年間製造業的產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27.41%上升至30.34%;服務業占比則由67.15%反降為62.79%。僱用人數份額,製造業始終維持在27%左右,而服務業由58.02%微增至59.02%,只增加1個百分點。

換言之,這段期間製造業生產力提升而服務業則下降,服務業相對於製造業的單位勞動產出也由2008年的0.99下滑為2015年的0.80。馬政府執政8年,台灣產業結構不但未能轉型強化服務業導向,也未創新提升服務加值。

所以,島內評論認為,儘管馬英九上台後,打開了與中國大陸交流的大門,但是兩岸交流對台灣經濟帶來的積極影響畢竟有限,與馬上台時民眾的期待,有巨大差距。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