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蔡英文就職演說避用數字 與前任馬英九對比強烈

馬英九執政時的「博士內閣」常被詬病不知民間疾苦(風傳媒)
馬英九執政時的「博士內閣」常被詬病不知民間疾苦(風傳媒)

【博聞社】台灣新總統蔡英文在20日上午發表的就職演說,外界的焦點多集中在兩岸關係,較少注意到這篇演說通篇沒有提到任何統計數字,與她的前任馬英九在2012年的就職演說相較,形成強烈對比。雖然兩人都是博士學者出身,但這或許是蔡英文以馬英九政府過度強調執政數字華麗,反而造成人民反感的一種設計。

馬英九在2012年的就職演說中,提到了「中華民國國民在127個國家與地區免簽證入境」、「去年311日本海嘯,民間和政府合力捐助新臺幣66億元,不但是世界第一,也超過其他九十多國的捐助總額」、「英九上任以來,美國已三度同意軍售臺灣,總計183億美元,不論是質與量都超越以往」等統計數字。

此外,還有「共同度過金融海嘯的侵襲,讓臺灣經濟成長回到東亞四小龍的前列」、「締造了六十年來最和平的臺海情勢」、「臺灣子弟更在歐、美、亞等各種國際發明展與設計展中,屢屢拿下總冠軍」等沒有精確數字,但也具有統計意涵的文字表述。

當然,2012年是馬英九的第二任,歷數政績無可厚非,他在2008年的第一任就職演說也沒有什麼數字。不過,台灣民間對於馬英九政府的一項厭惡,就是其過於以數字方式,試圖呈現強調台灣在其主政之下獲得何種發展成就。這可能與馬英九政府的多數閣員皆為博士學者出身有關,非文史科系的學者慣於從數字解釋事件。

但對普羅大眾來說,數字離他們的生活太過遙遠,官員頻頻用冰冷的數據宣導、解釋政績,徒增反感,甚至還有不食人間煙火之感。以上文的各種敘述來說,除了「127國免簽證」讓台灣人在出國時能夠感受方便外,其他實沒有多大意義,有些還具有諷刺意味。

例如強調台灣的經濟發展是東亞四小龍(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前列,但人民可能問你為何萬物齊漲,獨我荷包不漲,生活越來越困難?這本來已是馬英九執政越到後期的一大罩門。

前陣子有台灣民眾問馬英九,是否還記得2007年競選時模仿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提出「633」的競選口號,說要讓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達6%、平均國民年所得3萬美元、失業率3%以下,若沒達到,將捐出一半的總統薪水所得?在馬英九執政的第二任,這「633」早已被視為禁忌,不敢再提。

又如強調向美國買了183億美元軍火贏過陳水扁任內,民眾或許還會質疑,那你當初反對陳水扁向美國買軍火,說買軍火的錢省下來,可以用來辦多少小學營養午餐、買多少杯珍珠奶茶,是反對心酸的嗎?

或許有鑒於此,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便不再有任何統計數字,也沒有具統計意涵的文字敘述,可說是一篇純「質化」的演說稿。通篇只談論台灣的如山問題與政府責任,和預期的解決之道,而不提虛幻的光榮感。

在這方面,蔡英文與馬英九同樣「冷漠」,但是兩人的冷漠展現在不同層面。蔡英文試圖以她談判官僚的出身背景直指問題核心,迅速進入狀況,不拖泥帶水。

蔡英文的內閣與馬英九相較,擁有博士學位的閣員比例也相當高,可說不遑多讓。這本是秉持中華文化「學而優則仕」,以及學習美國政治的台灣數十年來所衍生的現象,並不一定表示蔡英文的博士內閣就不會有馬英九的博士內閣的問題。蔡英文強調要多與民眾溝通,破除官員慣用數字解釋政令、宣導政績的行為,應該是第一步。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