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同情论文丑闻的524名中国医生 《肿瘤生物学》是掠夺性期刊

【博闻社】因虚假同行评审,世界知名学术杂志撤回107篇中国论文。有人认为中国作者学术诚信出问题。曾在国际刊物发表过140余篇论文的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却抱有同情:医生最重要的事,不是给病人看病?被管理部门要求发论文,本身就不合理。江教授还认为,《肿瘤生物学》是掠夺性期刊。

4月21日,因第三方机构涉嫌违规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信息,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出版的期刊《肿瘤生物学》撤回107篇出自中国作者的论文。524名医生中部分所属的机构单位是高校附属医院,包括浙江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等。

事发后有媒体调查称,国内存在“论文代写代发市场”潜规则。有医生则透露:做一千台手术还不如发一篇论文。

此次撤稿风波也并非第一次。2015年,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同样因虚假同行评议撤销旗下杂志的多篇医学论文,有近50多篇来自中国。

“虚假的同行评审”算不算论文造假,为何类似情况在医学领域频发?

在与《錄音筆》的对话中,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反思,“是不是我们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

江晓原在多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过140多篇论文。他分析,卷入此次风波中的《肿瘤生物学》的同行评审制度不严格,致使第三方利用虚假评审才得逞。而且,这样的大规模撤稿,并不会影响到这家盈利性杂志的运作。

不过,对那些“中枪”的中国作者,江晓原却抱有同情。他认为,医生被管理部们要求发论文,这本身就不合理。可“医生最重要的事情,不就是给病人看病吗?”

不能都推给“第三方”,作者要承担责任

《錄音筆》:近日《肿瘤生物学》刊物撤回中国107篇刊物,引起轩然大波。这份杂志,为什么会出现虚假同行评审?

江晓原:这事情远比你想象得复杂。

同行评议,目前除此之外找不到一个更有效的办法。严格的做法是双盲评审。一篇文章送出去评审,作者不知道送谁来评,评的人也不知道他在评谁的文章。

但这种双盲评议有一点是外界往往忽视的。这种评议进行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发不发表的权限,基本上默认在那个评议人身上。

这种做法跟另外一种不实行双盲评议的刊物,在本质上有差别。这类刊物,主要是由编辑部来判断文章发表与否。如果这篇文章他自己没有十分把握,也会找外面一个专家同行来看,但那个专家的意见不能决定文章发表与否,因为权限在编辑部。

《Nature》就是这样的刊物。今天最新一轮全球影响因子的前20名排名当中,属于《Nature》杂志集团的就有9家,另外8家是它的子刊。他们都是实行这样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文章发表与否,决定权都在编辑部。

这次出现在事件风波中的《肿瘤生物学》,理论上属于从外面请专家评审的。评审专家对这些文章发表与否,是决定性的。正是因为这样,利用虚假评审才得逞。

理想的双盲评审,严格恪守学术规范。但《肿瘤生物学》却非常可疑。他上了虚假评审的套,这就说明他的评议是不严肃的。其次,这家刊物发表的版面费每篇要1500美元。而且一期杂志竟能发表150篇论文。这些都符合国际学术界已经揭露过的“掠夺性期刊”的特征,收取高额版面费,大量发文章,评审不规范、外包等做法。

《肿瘤生物学》让作者提供若干个同行评审人,然后在里面挑一个。人家提供的评审人确有其人,但提供的信箱却是假的。然后刊物把文章发到那个信箱里去,实际上跑到作者自己的手里,他自己在发表评议。于是虚假评议就形成了。

这种做法,说明刊物本身就有问题。首先它有义务甄别和义务核实,其次它不能只依赖作者提供的几个审稿人中的某个人,它自己还应该有自己的专家库,从里面挑一个人。

《錄音筆》:那能说是这些作者是直接与杂志取得联系,提供这些同行评审的虚假信息吗?

江晓原:这些作者很可能不是直接与《肿瘤生物学》杂志打交道。这事件有另外的第三方在操作。这些第三方是卖论文的公司,国内外都有。通常他们打着翻译、润色论文的旗号,炮制论文甚至还替你发出来。

很可能是这些公司向这些作者收取更高的费用,然后向《肿瘤生物学》操作,包括提供虚假的邮箱等等。

这样的事情最近发生不止一次。只是这次107篇数量比较大。前不久发生了43篇文章被撤销,也都是国内的学者,性质一样的。

《錄音筆》:那是否意味着这些作者不要承担责任呢?

江晓原:不,推给第三方也不能推干净的,首先你从第三方买论文,学术上就是有问题的。其实在这件事情上,责任有四方,都需要承担。

一是《肿瘤生物学》追求盈利,在审稿方面不严肃不严格。其次是第三方公司,如提供虚假邮箱是他干的,他也逃不了。第三是论文作者,向第三方公司购买论文,在学术上是有问题的。

第四个责任我们不能忽视,就是我们的管理部门。他们要求医生发论文,把这种要求搞过了头,本身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这也是我同情这些作者的地方。

《錄音筆》:为什么同情他们?

江晓原:他们毕竟是医生,医生最重要的事情,不就是给病人看病吗?如果我们是一个病人,我们要求一个医生给我们写论文,还是给我们治病呀?当然治病更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部门把对医生的要求,跟对待其他学者要求一样一刀切,这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

为什么最近出现了好几次撤销的论文都是医生的论文,我觉得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为什么总是出现在这个群体上呢?是不是我们的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

《錄音筆》:目前中国的医生评价体系,主要依据是它的论文发表情况,还是他的医术?

江晓原:这应该问医院的管理部门。但我们作为一个公众,进入医院后,我们关心的是医生是不是一个医术精湛的,有爱心的人,我们不会关心他发不发论文。

《錄音筆》:那这四个方面,你是按照各方承担责任的大小来排序的吗?

江晓原:排名不分先后。这种事情很难排序,确实也不太好排序。比较谁的责任大,谁的责任小,确实也是一个困难的事。

《錄音筆》:有人说这些论文作者只是让第三方来代投稿。那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论文作者是知情的,知道第三方公司会这么干的。

江晓原:其实向第三方买论文,你知不知道,都有责任。作者是不是知道,我也不知道。我相信每一个作者的情况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不知道也不能减轻他们的责任,知道也不能加重他们的责任。因为你向第三方买的论文就已经不对了。

如是他写的论文,自己提供虚假的邮箱,当然会加重他的问题,这是明显的欺诈。

虚假同行评审不等同于论文内容造假

《錄音筆》:有人认为,同行评审造假就是等同于论文内容造假?

江晓原:当然不能这样等同。内容造假,肯定指的是内容。而同行评议,造假的东西是同行评议的意见,而不是内容。当然不是说内容肯定没问题。

《錄音筆》:也有人称,出版集团需要对论文审核把关不严负责。你怎么看?

江晓原:这种说法是非常外行的。这些意见都是个人推测之辞,他显然对这些出版行业很不了解。施普林格集团是国际上三大科技出版集团之一,下面有大量的刊物,这些刊物都是独立运营的。施普林格集团怎么可能替每个刊物去审核呢?这不可能。

另外这些国外的期刊,我们也不能完全按照国内的学术刊物来类比。他们很多是公司,有盈利的性质。

《錄音筆》:如果发表论文的权限是在编辑部手里,是否会出现虚假同行评议类似的学术不端呢。

江晓原:学术不端的情形都会出现。国外期刊杂志撤销论文也不奇怪,Nature、Science,在他们的历史上撤销论文也是家常便饭。他们一次也可以撤好多篇,比如德国物理学家舍恩作假,Nature和Science一家撤了他7篇,一家撤了他9篇,还有日本的科学家小保方晴子,Nature也撤了她2篇。

国外撤销是经常有的,没关系的。这跟我们国内不一样。在国内撤销某个人的文章,基本没发生过。如果发生了,会觉得这杂志特别丢脸,说不定主编可能要辞职。中国学术界当然也有学术不端行为,但中国人办杂志,说实话比西方人老实多了。

对《肿瘤生物学》来说,放在西方背景里,撤销107篇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远比我们要小。尽管它在中国可能声誉坏了,但不会影响到它在美国的运营,也不会影响它在圈子混。

国内有些人还觉得《肿瘤生物学》杂志这次撤稿说明它有学术声誉,这就有点糊涂认识了。这样一个明显以盈利为目的的“掠夺性期刊”,收取高额版面费,却不严肃审稿,等发了稿收完版面费,为让自己的赚钱游戏“可持续”下去,再来搞一出撤稿,简直极为卑鄙恶劣。

建议:不要再一刀切过分要求医生发表论文

《錄音筆》:一次性这么多论文被撤回,放在国际上是不是很罕见?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医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江晓原:我必须明确地说,一次撤销100多篇放在国际杂志的历史上,它到底是不是罕见,我不好说。但事情没你想象的那么大。刚才告诉你,撤销文章在国外经常看见,差别不过有时数量多点,有时少点。

现在有很多人把板子打到作者的学术诚信、职业道德上,这当然也没错。但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拷问意义不大。对于改善这种现象,意义也不大,还不如考虑政策调整更合理。

《錄音筆》:对这次学术撤稿事件,你有什么改善建议?

江晓原:这种掠夺性期刊在国外有的是,我们也管不了。要是在国内,出版总署可以惩罚,甚至吊销它的刊号。我们能做的事情,我建议两点:一是不要再一刀切过分要求医生发表论文了。二是有关部门(比如教育部)应该考虑公布一个国外“掠夺性期刊”的黑名单。《肿瘤生物学》就应该在名单上。对于黑名单上的期刊,在上面发文章不算学术成果,版面费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

微信公众号《錄音筆》等报道综合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