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驻华代表:中国城市建设以车为本后患无穷
|【博闻社】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首次突破3亿辆。不论是官方数据还是切身体会,中国的城市道路无疑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城市难题:道路拥堵、停车困难、路怒症、尾气污染、限购限行……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汽车社会”所特有的“症候群”。
汽车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但是,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指出,汽车堪称在中国的城市中称王称霸,而这种设计正在缓慢地导致人们死亡。 他强调的是,城市建设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车为本。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6月16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许多城市目前从功能上来看为汽车设计的,而非为人设计,汽车堪称在中国的城市中称王称霸。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在评论文章中指出,功能决定形式。看一看现代城市的面貌,就能猜出其功能:它是为快速移动的汽车设计的。
宽阔的马路,宽到让行人难以在一次绿灯的时间内通过;日益增多的城市环路将原本的邻里社区分隔开;道路不设自行车道;人行道上停满汽车;越来越多的水泥和金属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分隔开。
汽车在现代城市里称王称霸,这也体现在环境建设中,而这种设计正在缓慢地导致人们死亡。
全球城市人口目前已占全球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而上世纪60年代只占三分之一。中国目前有超过半数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接近十亿。
中国有着世界上出类拔萃的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就业和享受良好服务的机会。然而,目前的城市设计和建设,也给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带来了特殊的风险。中国目前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肺癌等生活方式相关疾病高发,而如何设计环境对中国能否应对上述疾病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并呼吸着高度污染的空气。空气污染导致的医疗费用和生产力损失占到了中国每年GDP的3%-6%。除了污染,上班或上学的往返路程也存在健康风险。中国每年约有26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其中半数以上为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骑车人等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道路的设计缺乏对骑车人或行人的保护。
我们的城市基本上就不是为人设计的,而是为车设计的。
而且不仅仅是设计本身,设计还会强化行为。当设计将优先权给予机动车后,它让人们养成了汽车和卡车等机器优先于人的惯性思维。
城市道路拥挤不堪,而不安全驾驶、道路拥堵、路怒症和自我中心的心态更是形成了一种致命的组合。我们常常看到面对推着婴儿车过马路的母亲或者骑车人,汽车不是减速让行,而是按喇叭,甚至碰到行人。
“功能决定形式”,只有功能恰当时,形式才能正确。我们的城市难道不应服务于其居民、而不仅仅是他们驾驶的汽车吗?试想一下,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倡导的政策重点是否应该有利于整个社区?试想一下,我们在城市的共同空间里的生活方式是否应该促进可持续增长、环境健康和个人健康?
做出上述改变需要有健康城市的思路。它需要有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如,规划自行车道,建设步行商业中心,让人们可以在离家不远的步行范围内购物或吃饭。还需要能增加社会凝聚力的城市设计,让老人能够颐养天年,为社区提供活动中心、体育设施和公园,并解决日益严重的不公平和社交孤独问题等。
如果目前城市的设计是问题的一部分,那么解铃人还需系铃人。城市往往有着最富活力的环境,是创新的前沿。城市生活的再塑造一定会发生在城市,因为不公平现象在城市非常显而易见,而同时城市又是人们共享彼此的地方。在城市中,市长和普通工人呼吸着相同的空气,使用着同样的道路,沿着同样的路线送孩子上学。
人们需要也要求享有健康的环境。正是这种要重新思考我们城市设计的要求带来了共享单车革命。这是中国特有的创新,正在改变着我们在城市中通勤和移动的方式,使其既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又有利于我们的环境。这是中国将带给世界的创新之一。
健康不仅仅关系到医生和疾病,我们还需要市长和城市规划者发挥领导作用,将健康放在优先位置。任何有关城市设计、发展和管理的讨论,都应考虑到我们面临的上述卫生挑战;健康应成为我们衡量城市政策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施贺德博士表示,习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提出将健康作为政府各项政策的核心,中国非常幸运能有这样的领导。将健康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给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和弱势群体带来了福音。我们的城市应以为人本重新塑造。汽车目前可能仍在中国城市称王称霸,只是但愿不会持续太久。
联合国新闻/r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