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台灣進入隱沒帶內部型地震活躍期 未來須提高警覺

【博聞社】台灣東北部海域31日下午1時23分46秒發生里氏規模7.2地震(以下規模皆為里氏),全台有感。台灣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台灣本世紀地震活躍期已走到了隱沒帶內部型地震,而這個活躍期還在持續中,內部型地震能量還沒釋放完,界面型地震還沒到。必須提高防震警覺,做好防震的安全措施。

李錫堤在臉書的貼文表示,台灣上個世紀初也曾發生數次「隱沒帶內部型地震」,分別是上世紀1909年4月5日台北80公里深處發生規模7.3地震,接著1910年4月12日基隆東方外海200公里深處發生規模8.1地震,這兩個地震都是隱沒帶內部型地震。

李錫堤(UDN)
李錫堤(UDN)

而接在「隱沒帶內部型地震」後發生的,就是深度較淺、對盆地地形影響較顯著的「隱沒帶界面型地震」,這就是1920年6月5日花蓮外海發生規模8.1的淺地震。

李錫堤分析這兩型地震的特徵分別有四點:(1)震波衰減較慢,傳播較遠,(2)內部型地震高頻含量較高,盆地效應較不明顯,(3)界面型地震低頻含量較高,盆地效應較為顯著,(4)台灣東北隱沒帶地震的周期大約為一百年到百餘年。

他指出,31日發生的規模7.2的地震,據台灣中央氣象局資料,深度達271公里,發生位置與1910年的地震相近,因此亦屬隱沒帶內部型地震。這顯示台灣的地震週期剛進入「隱沒帶內部型地震」,後續還會走入對台北、台中等盆地都會區影響較顯著的「隱沒帶界面型地震」,必須提高警覺,做好防震。

隱沒帶是地質學名詞,指一個板塊沒入另一個板塊下方的板塊交界處。最有名的隱沒帶就是所謂的「環太平洋火環」,不過,喜馬拉雅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以及由土耳其延伸至伊朗的山岳地帶,在地質學上也屬於隱沒帶。

ConMarRJS.jpg
鋸尺帶狀地區即為隱沒帶(維基百科)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