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習李惡鬥白熱化 將重創中國經濟

今年3月全國兩會,習李表現形同陌路
今年3月全國兩會,習李表現形同陌路,互動極少

【博聞社】本社今年五月率先披露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總理李克強因經濟觀點不同而發生矛盾,前天,本社又披露李克強借G20在成都開會之際,先邀請與會的六個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大佬在北京“一聚”,疑在“習李鬥”中“挾洋自重”為自己站台。近日,美國媒體也開始關注跟進“習李鬥”。華爾街日報近日刊文指,習近平李克強的經濟政策之爭,或重創中國經濟。

《華爾街日報》22日的文章指出,習李兩人不和在五月初露端倪,當時黨媒「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一篇對「權威人士」的長篇採訪,該文章對信貸在推動第一季經濟增長扮演重要角色的現象進行批評。該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習近平的經濟顧問根據習的指示起草這篇文章。

報導指,習對中國今年一至三月發放人民幣四點六兆元的銀行貸款感到憂心,這樣的信貸投放量甚至超過2009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的經濟刺激規模。雖然上述文章未提到李克強的名字,但知情人士表示,這是對李克強實施的刺激政策的公開指責。

習李兩人對改革國有企業不同調,所傳遞的訊息矛盾衝突,黨的團結似出現裂縫
習李兩人對改革國有企業不同調,所傳遞的訊息矛盾衝突,黨的團結似出現裂縫

報道引據知情人士形容,李克強對「人民日報」撰文批評的反應十分微妙。在5月9日李克強主持的電視電話會議的官媒報導中,被添加進「相忍為國」四個字,這四個字在電話會議中其實並未提到,相忍為國可大致解讀為「總理為了國家而忍耐」,且在媒體報導發出去之前,李也親自審閱。

另一樁習李兩人意見不一的是「國有企業改革」,習近平呼籲「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要求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李克強則強調需要對國有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要遵循市場規律。

特別是,李克強早前曾提出要利用“債轉股”(即將企業的債務轉化為債權人,即國有銀行的股份),這個改革措施更是遭到習近平的公開批駁,現已無疾而終,李克強已絕口不提。

報導指出,習李這種不團結,加上領導階層承諾中國經濟轉型的不確定性,在最近一段時間似已動彈不得。對改革國企,不少人認為領導人缺乏明確方向,每個人都在等著看別人怎麼做,結論是大家都沒有行動。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這個月八日,習近平與廿多位中國頂尖經濟學家舉行座談會,李克強並沒有受邀參加。兩天後,李克強自己主持了一場圓桌座談會,與會的是另外一批經濟學家。

報導引述黨內人士和中國問題專家表示,上述矛盾的訊息以及最近發生的一些插曲,習陣營對李克強的經濟政策幾乎不加掩飾的批評,這與以往中國領導人總是努力呈現出一致立場的做法不同,非常值得關注。

1446116595_9a81
有批評者認為,習近平包攬太多權力導致無法有效治理國政

報導分析,習近平集中國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於一身。李克強領導國務院,過去40年,中國經濟一直由總理負責。但習近平逆轉了既定領導模式,把包括經濟決策等中央集權到由他領軍的一系列領導小組手中。

報導說,習近平的支持者說,黨的領導階層變得不再強勢,而上屆領導出現嚴重貪腐問題,此刻需要一位強而有力核心人物維繫民心,同時大力改革經濟。

不過批評者認為,習近平包攬太多權力導致無法有效治理國政,同時剝奪了李克強及其他經濟學家的權力。李克強支持者甚且說,過去兩、三年,李克強默認這種安排,但最近幾個月其地位已遭嚴重削弱。

報導引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諾頓(Barry Naughton)指出,李克強已被放在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位置。制定經濟政策已根本轉移到習近平手中,脫離了李克強的掌控,李克強對此不高興,習、李在這種情形下,關係很難維繫。

不過,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副主任肯尼迪(Scott Kennedy)認為,習、李兩人可能在某些政策上不同調,但從宏大角度來看,兩人分歧不算太大,也非原則性的政治齟齬。

博聞社有關“習李鬥”的系列報導鏈接如下:

獨家:兩會習李矛盾公開化 「倒習勢力」欲推盟主 李克強再萌退意

紫禁城來鴻:「習李鬥」累中共喉舌媒體無所適從

《博訊》月刊:習近平李克強大決裂

One Comment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