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看安倍談話:安倍及日本未來作為才是改善中日關係關鍵

【博聞社綜合】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與周邊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石源華教授接受《美國之音》電話採訪,針對安倍談話提出以下觀點:

首先,安倍提到「侵略」、「殖民統治」、「道歉」與「痛切的反省」等四大關鍵詞,較安倍過去立場有進步,若日本政府能按4個關鍵詞行動,則中日關係可望改善。

安倍及日本未來作為才是影響中日關係之關鍵。(照片:BBC)
安倍及日本未來作為才是影響中日關係之關鍵。(照片:BBC)

 

 

 

 

 

此外,石源華教授指出,安倍「話中有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

  • 上述4個關鍵詞都是以迴避的方式提及,沒有誠意。
  • 安倍談話以內閣名義而非個人名義發表,留下安倍個人可能反悔的空間。
  • 談話中提及日本歷史教育時,多次影射中國在東海南海作為,值得中國關注。
  • 安倍宣稱戰後出生日人毋須肩負道歉責任,留下「未來不再道歉」的餘地。
  • 針對安倍談話,尚須「察其言,觀其行」。若安倍一方面承認4關鍵詞,一方面修改和平憲法,或仍參拜神社、推行一系列戰爭法案,鼓吹用戰爭來保衛和平,則此一不再戰的宣示或成為安倍再次參戰的出發點,故最重要的是看安倍未來作為。

至於安倍談話對中日關係的影響,石教授指出,此次談話可能是中日關係改善關係關鍵,中國實際上已向安倍發出參觀中國閱兵的邀請,若安倍真有誠意與中改善關係,則應接受邀請,中國對此亦樂觀其成。

台灣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何思慎則表示,安倍今天談話雖有3000多字,但安倍重點並非檢討過去,而是表達日本未來要成為積極和平主義者,但迫於國內民意滑落及外交現實,故引述前首相村山談話,重申日本立場未變,此為其理想與現實的妥協。

至於這場談話能否改善日中關係,何教授認為安倍今天僅做到不至於讓中國在歷史問題上找碴,但中日歷史問題僅是工具、並非中日爭議本質,,因此中日關係不會因今日談話有根本改變,未來各方所為才是影響東北亞的關鍵。

 

資料、照片來源:美國之音、中央社、BBC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