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厉以宁: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中國产生
|【博聞社】12月3日上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新动能”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在人民日报社报告厅举行,著名经济学家、有“國師”之譽的北大經濟學教授厉以宁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作為總理李克強的研究生導師,“國師”厲以寧的觀點,無疑會對李克強有影響。故厲以寧的演講,值得關注。
厉以宁在致辞时指出,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人力资本革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
厉以宁指出,十八大之后中国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那就是土地确权和土地的流转。中国农村的变化,光承包制不行,必须有土地确权,必须在土地确权基础上有土地流转,规模经济才能实现。
农村经济活力提升的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城归”。“‘城归’就是,农村出去打工的农民经过了20年、10年,少的七八年,积累了经验,认识了朋友,有了点储蓄,更重要的有了技术,现在,农村又需要人,就干脆回来了。”厉以宁解释到。
厉以宁表示,据调查,目前“城归”已经占到4000万外出农民工的四分之一。土地确权了,土地流转了,“城归”回来了,给农村带来了变化。城乡户口一元化中国正在无声无息地进行,而且进行得非常快。农民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以后,就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
厉以宁指出,外国人在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没有了,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旧的人口红利没有了,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人力资本的革命,实际上为中国下一步创新做准备。
演讲全文如下: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人力资本革命。
大家都知道,工业化开始以后,必定需要劳动力,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他们劳动力是从农村来的。19世纪后半期,中国因为在鸦片战争以后,开辟了通商口岸,所以外资又进入了,这个时候,中国也有第一批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力。
他们同样是农民,譬如上海的工人从哪里来的?是苏北、苏南、浙江、安徽几个省去的。这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城乡二元户口制度,所以,当时要进城,你找到工作,工厂聘你,你就留在上海,就成为上海人了。
然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生一些问题,发生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譬如在欧洲,在西欧国家,西欧国家农民进城了,但是,没有城乡二元户口制度,他进城以后,他妻子也就进城了,他生的小孩一起就带来了。这种情况在西欧是普遍的。
但这些人不能够在城市里过着收入好的生活,为什么?因为妇女没工作,当时需要的工人都是重体力劳动的,采矿、机械那些的,他没有。这样的话,生活就困难,孩子也没有学校上学,也没有钱。所以,在它的工业化过程中,就必须解决怎么让妇女就业的问题。
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依靠什么解决的呢?根据经济史的记载,靠缝纫机的发明。缝纫机发明以后,这个时候,一些服装厂就开始建立起来,他们招收的只有少数男工,男工是修机器或者是运输等方面的,主要工作的是妇女。
用缝纫机还有一个好处,机器多了,价钱就开始下跌,工人就能买,工人买到了,缝纫机放家里,老婆就不用去打工了,自己家里做,送货到一个地方就行了,就成了一种承包制的情况,我包给你做。妇女就业的问题解决了。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我们从1958年以后,城乡二元户口制度确立下来。那个时候起,进城的工人,当时农村户口,不能转入城市,他老婆可以带进城,但融入不了城市社会,他的孩子可以进城,但是没有城市户口,上不了公立学校。
这种情况在中国工业化的5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60年代都是如此。到了1979年以后,农村开始承包制,承包制实际上把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了。
尽管当时对承包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但中国在往前走,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当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争论是有的,但争论归争论,经济在往前走。回头一看,几年之后,大变样。一直在按经济发展的规律在走。
这就是什么呢?你看,承包制在争论,争论以后,回头一看,几年过去了,结果呢?农产品增多了,粮票取消了,油票取消了,在变化。但是户口问题没有变,所以在城里工作很多年,就开始发生了一种情况,这人融入不了城市社会。
从中国70年代承包制开始以后,怎么会发生变化呢?这个变化在承包制以后,特别是在十八大开始之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就是农民工的供应赶不上需求了。
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在变化,经济在变化,需要的劳动力应该是有质量的劳动力,单纯的出工劳动力,供给是越来越少,这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怎么办?就开始出现了怎么样把技工留在本地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到了十八大以后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巨大变化在什么地方呢?就在土地确权和土地的流转这个关键上。我们到浙江去考察,在杭嘉湖一带,特别是重点调查嘉兴市。
在嘉兴市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地土地确权开始验收了,我们到了平湖市,一个县级市,下面几个村镇去看,根本人就走不进去。路堆满的都是炮仗,堆满了炮仗在那里干什么?是祝贺土地确权成功。最后验收了。这个情况就变化大了。
土地确权验收了,土地流转也就开始动起来了。城乡收入大幅度下降了,它的比例减少了。嘉兴市告诉全国政协的材料是这样汇报的,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之比3.1:1,土地确权了,验收了,再一看,城乡人均收入之比变成1.9:1了。
为什么会缩短这么多呢?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个,土地确权以后,农民就开始考虑了,种田的好好种,因为这个土地是我的财产,我一定不要辜负这个土地,家庭农场就发展起来了。
第二个特点,农民如果出去打工了,土地流转租给别人来种,自己去打工了,做生意了,同样他把土地作为一个自己的财产出租,租给谁种?土地总有人租的,在浙江考察的是安徽人来种的,在苏南考察,是苏北人来种的。第三个,农民为什么人均收入会提高呢?因为宅基地确权了。
宅基地上的房子,产权是确定了,把旧房子都拆了。我们在嘉兴平湖市看到的各村镇,全是四层楼的房子,我们就问了,有这么多人住吗?这么大房子,我一层租给外地来做生意的人开店用,二层给他们住,我们家住三层、四层就够了。
这就是房租收入大幅度增加,这种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新的时代从这里就开始了,农村的变化,光承包制不行,必须有土地确权,必须在土地确权基础上有土地流转,规模经济才能实现。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名词,从这时候起叫城归。
什么叫城归?没听说过,过去只有海归,派出去的留学生,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学成以后回国来找工作,他们就成为海归,他们在祖国报效贡献自己的力量,欢迎海归回来,
城归是农村出去打工的农民经过了20年、10年,少的七八年,积累了经验,认识了朋友,有了点储蓄,更重要的有了技术。农村又需要人,就干脆回来了。我们考察了几个地方,这个例子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个我们考察是陕西汉中地区的西乡县,因为它一条汉江整个流入陕南,穿过陕南到湖北,汉江水要北调,南水北调,汉江丹江口水库在那里就开始了。水是干净水,一湖清水送北京。结果下了死命令,沿汉江两岸的陕西省的各个县都注意,不准洒化肥、不准打农药。
这样一来以后,不让洒化肥,不让打农药,那我这个田怎么种呢?也必须遵守这个,于是开始转变了。转变之后,种树。种什么树?种茶树。因为当地的茶叶是非常有名的,叫做富硒茶,富硒是稀有元素,喝了以后有利于健康。
种树就开始遍及西乡县了,没有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就写信让他们回来。在外头打工了这么多年,他觉得天天在外面给人家打工,老婆也分居,孩子也没人管,家里老人没人照顾,一听说家里需要劳动力,种树,回来了,不干了。都回家了。
于是,它就发展起来林业,种茶,富硒茶。茶树需要劳动力,茶树又不要施化肥,又不要打农药,这种变化就开始了,这就是“城归”。
还有,我们在贵州毕节考察看到的。贵州毕节看到什么?很多打工的都回来了,回来干吗?在外头尽管钱也不少,也学到技术,但是终是不如家里人,一家人分两个地方,孩子没人照顾,孩子学坏了怎么办,回去吧。回去有什么事情干?有手艺啊,在外面学了手艺了。
我们以前去过毕节考察好多次,就没有发现一种情况,在毕节人吃鸡蛋糕、吃面包,没有的。那个地方都吃米饭的,也没有吃馒头,更谈不到吃面包,这次去,街上很多地方,面包房就出来了。
不但做面包,还做鸡蛋糕,于是这个风气就变了,小孩过生日要订蛋糕,老人过生日也要订蛋糕,自己家里有什么事也定蛋糕,面包也是一个销路,面包房谁开的,城归开的。
还有在毕节看到的,有一个景区,叫百里杜鹃,一百公里长全是杜鹃花,风景非常漂亮。旅游人多,人多要吃饭,汽车要停车场,旅游人多,汽车得修理、洗刷,全是小店铺,是谁干的?是在外面打工回来的人干的。
这里工作多好啊,这里工作又能照顾家,还又能自己创业。所以观念都变了。中国“城归”是个新的。
据最近我们调查,“城归”大约有多少人呢?已经占到外出民工4000万人的四分之一吧,还要变化,这就是当前我们看到的情况。
土地确权了,土地流转了,“城归”回来了,给农村带来了变化。所以,现在中国发生一个新的情况,农民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以后,就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农民不是身份了,
过去城乡二元体制把人管住了,你是农民,你的户口就是农民,你在哪里都是农民,农民是你的身份,现在没有了。大家走向城乡户口一元化了,城乡户口一元化中国正在无声无息地进行,而且进行得非常快。
我们举个例子,就在去年,我参加一次教育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发言的其中一个是苏州市教育局局长,他一上台,先说,我昨天晚上收到家里一个信息,一件大好事,现在来告诉大家。说什么事这么值得在这个会上宣传、推广。他说,上面批准了,我们苏州市民工的留城采用了积分制,这就是大变化。
什么叫积分制?因为农民在城里,他进来,哪怕是二三十年了,甚至在职务上都已经成了小组长了,技术骨干了,在车间内负责了,但他的户口仍然是农村户口。
仍然是农村户口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办?想把他留在城里,没户口指标,这些技术民工就开始动摇了。浙江就派人到上海去挖人,到我们这儿来,我们给你解决户口问题。
上海这些技工们都是外来的民工,就觉得这个好啊,就开始动摇了。上海就着急了,上海着急怎么办?说要留住他,不能走,他们一走,上海的制造业会变成什么样子?怎么办?就留吧。留要给人家户口,就采取了积分制。
你的年龄,你到上海来的工龄,你的技术水平,你得过什么奖,受过什么表扬没有,把这些分数加起来,分数够了,现在就解决全家人留在上海,分数还不够,就跟他做工作,你再等两年,你再得个什么奖就加快了。这样人心也稳住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我们看到农民,还有一个办法进城,就是分区推进。分区推进就是在新农村的基础上,加强公共服务业,这样的话,再让社会保障逐步和城乡取得一致,这样一个区一个区在推进。这都是中国现在的变化。这个变化实际上表明了这样一点,农民是个职业,而不是身份了,更鼓励人们学习。
现在500万“城归”从农村回到了城市,他们在创业。另外还有不少人在农村中自己也在学习。农村,我们去看过,现在最时髦的一点,进学习班。
他们明确讲,这个学习班是为农场主的第二代培养,第二代现在年纪也渐渐大起来了,将来要接老子的班,他如果没有农业基础,接什么班啊?他们都在学习。另外,进了城了,他也是朋友多。除了自己开店以外,还懂得各方面,能够有创意的,能够有创新的、创业的,都在进行。
这就是一个,外国人在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没有了,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旧的人口红利没有了,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你没有看到,你们没有机会到农村,你们要去农村看一看,这个变化是一种无形的变化,这个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大的。
将来会不会有农民工,还会有吗?农民工这个名词是一个历史的名词,以后不会有了。因为农民工之所以是农民工,是两种户口制度之下才有的,两种户口制度表明什么呢?表明职业是工人,但你的身份是农民。现在已经没有了,城乡户口一体化了。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讲,今后若干年,中国经济怎么样,我们现在很难预料,但是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消费观念在变,不是现在的消费观念了;投资的模式会变,不是现在的投资模式了;就业的形势会变,怎么变?难道都要进工厂,难道都要进大楼?不会的。
也许会有一批人现在就是这样,自己有个电脑,在家里上班,跟你订合同,你要我完成什么样的工作,我照样给你完成,不就行了嘛。所以,都在变化。甚至我们讲,再过几十年之后,还有企业家吗?也不一定都叫企业家了。
更重要的是某一个领域领路人。领路人之下,整个大家都往这个方向,但是不久又出了新的领域,新的领路人出来了。是这种情况。所以,对中国应该是有充分的了解。
创新是重要的,人力资本的革命,实际上为中国下一步创新做准备。对创新的概念也应该有新的。现在知道,创新这个字怎么来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他原来是奥地利的经济学家,后来到了美国。但是这多少年了?
100年了。概念是100年前的概念了,创新是对的,但是现在的创新和熊彼特提的创新概念不一回事。熊彼特下的定义,什么叫创新?生产要素的重组就是创新。对的。
在一百年前他那个时代,工业化刚开始,现在呢?现在笑笑而已,怎么可能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信息的重新组合,首先是信息。有了信息的重新组合,你才能够这样。新的观点,在熊彼特的观点,要作为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必须要跟银行搞好关系,跟银行搞好关系才能融到资,能够融到资才能有创新。
现在重在创意,你看那些年轻人在酒吧里聊的,在会所里聊的,都是创意。有创意被投资者看中了,钱自然就到了。关键在这个。在熊彼特的时代经常这么讲,企业家是把发明家的成果拿来用在经济中来。现在也对。
但是现在不止单纯的企业家,很多企业之所以停滞不前,因为他是既得利益者,他认为不要创新,不要创新我现在挺好,一创新,我遇到一个新情况,不能掌握怎么办。但是有更多的人在起来。
从前人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当然和过去的经验也有道理。现在能够这么说吗?现在人家会说,关键在思路的改变,思路不改变,失败就永远是失败。改变思路就行了,改变思路就成功了。有了小成功,就有了大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好多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这就是我们能够赶上这个时代,大量年轻人赶上这个时代,这表明一场悄悄的人力资本的革命正在中国形成。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他不知道,中国人力资本革命最后所带来的成果,也许我们时间越久看得越清楚。
谢谢大家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