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曝中国公安部重点实验室课题:重点人员“时空行为轨迹”识别和预测研究

【博闻社】1月8号,专注“位置服务”相关技术研究的微信公号“LBS”刊载了一篇关于大陆公安部重点实验室项目的介绍文章,透过文章不仅可以一窥政府通过大数据维稳的面貌(如评论所说:此文有“泄露”侦查手段的嫌疑),还能看到民间对于政府对社会采取全面监控的态度。转载如下:

一份“关于公布基于大数据架构的公安信息化应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2016年度开放课题的通知”的文件提到:“为加强大数据公安应用领域合作研究,进一步促进基于大数据架构的公安信息化应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研究和协同创新…确定实验室2016年度开放课题…如下:”

图片来源:LBS

其中,对上述课题第2项《重点人员及其时空行为轨迹特征识别和预测研究》的概述为: “针对公安机关目前无法准确、及时、科学预测重点人员以及其行为轨迹等问题,研究基于轨迹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的服务公安实战的重点人员时空轨迹识别和预测分析技术,准确识别重点人员时空行为轨迹特征,并预测重点人员。

看到越来越重视大数据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是件欣慰的事情,不过,再仔细看到像这样重点课题的专项支持经费也就2万元,不免又觉得此处不宜描述。并且,目前也没有看到这项课题的最终落地。

再想到之前有警察抱怨过的案情,受害者与绑匪同在车上,均有手机,也知道号码,却无法利用相关技术和权限进行跟踪定位和实施抓捕,最终还是要靠着对传统的摄像头逐个路口跟踪分析最后才堵截到,可以说不少时候,警察的技能手段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常常不在“同一频率”上,而这并非技术不行,能力不够,还是那句话,感触不宜描述。

图片来源:网络

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http://www.sciencemag.org)上的报告称,美国东北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运营商收集的移动用户定位数据。通过观察用户的活动,研究人员能预测人的移动和行为模式,精确度达到93%。在接听电话期间,当手机连接上信号塔时移动公司就会储存用户的位置记录。利用这些数据,研究人员便能知道用户喜欢去什么地方,以及去的时间。

A range of applications, from predicting the spread of human and electronic viruses to city planning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pend on our ability to foresee the whereabouts and mobility of individuals, raising a fundamental question: To what degree is human behavior predictable? Here we explore the limits of predictability in human dynamics by studying the mobility patterns of anonymized mobile phone users. By measuring the entropy of each individual’s trajectory, we find a 93%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in user mobility across the whole user base.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ravel patterns, we find a remarkable lack of variability in predictability, which is largely independent of the distance users cover on a regular basis.

通过匿名手机流动模式的研究,美国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主任艾伯特·拉斯洛·鲍劳巴希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人们的行为模式并非原先想象的那么随机和不可预知;相反,从长期来看大多数个体的流动规律都惊人的相似。

鲍劳巴希说,虽然无组织的自发的个人行为在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每个人的移动方向和目的地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大多数人的移动行为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可以预测。基于先期的数据分析,甚至可以预测出某个人下一个小时大致的目的地。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人们旅行距离长短,93%的人的移动规律都可预测,并且绝大多数人最经常的活动范围都离居住地不远。个体流动的规律在年龄、性别、语言群体、人口密度以及城乡区别这些常规的人口统计指标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他的研究组还发现,尽管人们的出行距离不同,但是93%的行为可预测仍不变,不管是喜欢经常长途旅行的人还是那些喜欢在家附近转转的人都是如此。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的宋超明(音译)博士说:“我们倾向于假定预测那些很少旅行的人的行为比那些经常长途跋涉旅行的人更容易,但是,我们发现,不管我们的旅行模式有多么不同,我们所有人几乎同样可预测。”

在早期的研究中,鲍劳巴希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对10万匿名手机用户(从超过600万的手机用户中随机抽取)实时移动轨迹的研究发现,尽管从历史记录上看个体移动方向和距离差异极大,但大多数人都会简单重复固有的移动模式。虽然大多数个体仅仅做短途移动和少量的距离在数百英里的中途移动,但无论时间长短和距离远近,他们都会遵循一个简单的流动模式:在移动时,人们有回到他们去过的地方的强烈倾向。

鲍劳巴希解释说:“虽然大多数人只是短途旅行,少数人经常长途旅行,但是他们都遵循着一个简单模式,与时间和距离无关,他们都倾向于返回之前拜访过的地方。”在这项新研究中,这些网络科学家对5万匿名手机用户的资料进行了3个月的研究以探究他们的行为模式,这些受试者是从1000万手机用户中随机选出的。

这项研究研究成果,与公安部实验室这项课题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希望早日看到最终的落地,有望在公共安全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