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娅:不再风光的中国“外企白领”
|【博闻社】十年前,中国外企白领被认为是标准的中产阶级,而今一些京沪外企白领甚至不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苏娅
“前段时间有个风靡网络的段子,写字楼里的琳达、薇薇安、Julia,春节回到家,又变回了村里的翠花、小红、丫蛋。”端着星巴克咖啡的Mary对 我说,“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这种京漂小白领的写照呢?白天在办公室里,穿着正装,光鲜亮丽,晚上乘着拥挤的公车,回到通州的出租屋,吃着外卖,盘算着这个 月还能攒下多少钱。”重点大学毕业的Mary,在一家位于北京CBD的外企工作已经3年,每个月税前1万5的工资并不算低,然而除却租房,日常生活和消 费,每个月所剩无几。“在外企工作的我们不像国企和事业单位那样有免费食堂,稳定的工作,甚至是灰色的收入,也没有私企那样的活力和激励机制。”Mary 笑笑,“我们涨工资的幅度是和国外的CPI挂钩的,根本无法适应国内的需求。”
十年前,FT记者魏城曾经在其中国中产阶级观察系列中这样评 价外企对于中产阶级形成的作用——“外企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和招聘活动,不仅帮助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工人化’的进程,而且也在中国新一代中产 阶级的孕育和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则对魏城说,在华外企中的华裔管理人员和高级员工是标准的中产阶 级成员。无可否认,外企对于中国中产阶级的贡献不仅仅体现于其提高了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收入,从而刺激了其他行业薪资的提升;还在于其引入了国际化的因 素,让更多职业化的人才流入了市场,塑造了“外企想象”。90年代末,应届毕业生曾一度以成为外企白领为荣,这对于扩大整个中产阶级的规模起到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外企员工也是西方的“中产”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他们工作职业化,生活中更加注重精神追求,PPT和咖啡是他们生活中必备的元素。然 而,随着外企在中国扩张的放缓,中产阶级梦想似乎不再是外企的标配,越来越多的人甚至选择离开这个体制。
近些年,外企相对缓慢的发展使得整 体外企招工的人数和待遇都有所下降。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增长之后,外企的务工人员从2013年开始回落,从2013年的 1566万人降低到2015年的1446万人,如果说这个数据还包含了一些在外资制造业工厂的工人,外资公司的中高层人数,也就是“外企白领”们,也在不 断萎缩。在外企最为密集的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上海外商投资企业中仅有48%有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比上一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事 实上,由于企业内部沟通文化以及中国蓬勃兴起的互联网文化消费文化,很多外企在中国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一问题在经济恶化的时候更为明显。中国美国 商会与贝恩公司合作开展的商务环境调查报告发现,在近500家受访企业中,约40%的企业报告其收入较2014年减少或持平。同时,报告其2015年实现 财务盈利的企业比例跌至64%,为五年来最低。
一 位外企的中方高管曾经表示,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了很多海外公司增长最快的市场,但是由于国外业务的拖累和决策流程较慢,导致很难跟上中国日新月异的产业变 化,整个集团的业务仍然不是很理想,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对中国的资源投放和待遇的提升。事实上,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很多外企内部都已经下了停止招聘的通 知,内部的一些福利也开始削减。北京某高档写字楼这几年装饰用的圣诞树越来越小,去年干脆就没有了。
由于中国新兴产业的崛起,外企也已经不 再是高薪和有前途的代名词。十年前,魏城的文章曾经引用2004年的一项人力资源调研,其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在外企中谋得一份工作。而 2015年的调研则显示,仅仅有2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在外企中工作主要的原因是高薪和规范的职业路径。
今天,中国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 和科技公司华为分别为中国商科和工科学生心中的最具吸引力雇主。除却薪资原因以外,“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支持”是受访者最为重视的理由。互联网产业的灵活 性和激励机制,也让外企的中高层跃跃欲试。朱先生来自于一家国际著名的安全服务公司,已经做到中层的他却毅然投奔了华为。他说:“全球业绩萎靡,加上中国 市场也缺乏亮点,我们公司从年初就开始裁员,整个企业都人心惶惶无心工作,虽然裁不到我,我还是决定离开了。在华为虽然工作比在外企忙了很多,但是和领导 沟通比较及时,并且年终奖直接和效益挂钩,让我重新焕发了活力。”在外企占有优势的医药行业,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的统 计数据显示,2016年医药行业的离职率总体为20.45%,中国国内药企的离职率为17.9%,外企离职率为23%。其实,近四年来,外资药企在华的离 职率一直处于高位,2013-2016年,离职率均超过了20%。离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机会有限、薪酬缺乏外部竞争力等方面。
所谓 外企的生活方式也已经渐渐褪色。PPT已经成为了每个行业的标配,咖啡馆不再是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而成为了谈论创业的好地点,西装被认为是只有中介才穿的 衣服,牛仔裤T恤衫才够时髦;Lily,Linda之类的英文名不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而成为了网络消遣的对象。
“我不认为我是个中产阶级,而且可能凭着我的工资一辈子也没法在北京买房了。”Mary说,“和十年前相比,外企现在的优势小得多,那时候的人可能很容易通过外企这个工作变成中产阶级吧。”文章来源:FT中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