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專訪稱不存在「正面戰場、敵後戰場」 閱兵對台統戰基本無作用
|【博聞社綜合】《紐約時報中文網》今日在「紅色的閱兵式 藍色的抗戰史?」專文中,刊登對五位兩岸歷史與國際政治學者的專訪內容節錄,對於中國為何挑選在9月3日舉行史無前例的閱兵、兩岸對抗戰歷史的認識,以及北京93閱兵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等提問,發表各自的觀點,博聞社將其中重點摘錄如下。
五位兩岸學者分別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陳永發,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共共產黨黨史,其代表作包括《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從革命奪權到告別革命》;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奎松,知名中共黨史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史,著有《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等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宗遠;北京獨立歷史學者章立凡,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史,其父章乃器建國初曾任中國糧食部部長,1957年被劃為「四大右派」之一,1980年獲得平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務院參事時殷弘,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戰略。
在9月3日舉行閱兵是領導人個人決定,目的是對內外傳遞訊息
時殷弘認為,閱兵對中國國內傳達三個重要訊息:第一,彰顯習近平作為最高統帥的權威;第二,振奮中國人民的自信心;第三,通過這件事情振奮解放軍軍心。但是外界不應該把閱兵的事情和反腐敗直接聯繫起來,軍隊主要任務還是備戰。
對外則傳達中國要做世界主要舞台主要角色的訊息。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之下,向全世界宣告今後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和世界發展中也要擔任主角之一。另外一方面也要針對中國所擔憂、不滿的日本,所作的間接的長遠意義上的一個威懾。還有就是對似乎和中國矛盾越來越尖銳的美國說,中國發展軍事力量堂堂正正的,不會停止。
中國挑9月3號,是因為這個日子更具國際意義,不是中國自己的一件事情,比「七七」(1937年7月7日,日本開始全面侵華)的意義更大。之前的中國領導人沒有慶祝這個日子,不能說是沒有那個需要。主要是不同的領導時代有不同的決定。中國在十年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舉行一次閱兵也是可以的,但是他沒有做這個決定嘛。這還是一個領導人決定的問題。
楊奎松也認為,不選7月7日,不選8月15日,選擇9月3日這個日子,因為這一天是由美、英、中各國組成的盟軍正式接受日本投降的日子。
章立凡則表示,為什麼要閱兵就是還是政治需要。9月3日是50年代就確定的事情,但是從來沒用來閱兵過,但是習近平等不到2019年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因為他需要樹立一個毛鄧以來最具權威的軍事統帥的形象,這個還是出於一種政治的需求。他迫切需要這樣一個閱兵就找了這麼一個理由。
抗戰不存在「正面戰場、敵後戰場」
對於胡錦濤在2005年提出、習近平在今天與連戰見面時提到的「國軍在正面戰場抗敵,共軍在敵後戰場打擊日軍」的說法,陳永發認為這是抗戰歷史認識的最大誤區,完全不存在國民黨負責正面戰場,共產黨負責敵後戰場,好像彼此分工合作的歷史事實。
陳永發表示,國民政府雖然負責正面戰場,但從來不願意看到中共負責敵後戰場,所以堅決不淮中共隨意在日軍敵後的廣大農村成立政權和擴張軍隊。其實,在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敵後地區留置的武力相當龎大,只是在面對日軍的進攻或是掃蕩時,遠不如中共軍隊能夠應付,很容易因為戰敗,反而提供中共軍隊擴展的機會。抗戰雖然表示國共兩黨只有日本一個敵人,實際上,雙方只是在共同抗日的框架中繼續國共競爭和局部內戰。與1937年相比,此時國共兩黨維持表面上共赴國難的關係,實際上雙方在地方層次不斷有嚴重衝突,有時候雙方動員的軍隊會超過十萬之多。另一方面,中共在阻止日軍佔領和鞏固廣大敵後地區方面,雖然有其貢獻,但是從來沒有蓄積足夠的力量對日軍進行大規模反攻,引人特別注意的反而是他們乘日軍進攻不暇他顧時,到日本敵後動員和組織農民,發展了他們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對國民政府而言,他們並不起牽制和削弱日軍對國軍作戰力量的作用。
陳永發指出,另一個也很重要的誤區,是中共強調其抵抗日軍和本土的性格一面,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組織上和意識形態上蘇聯對中共的影響,不了解毛澤東其實基本上是斯大林社會主義革命的信仰者。
不過,陳永發也指出,國民政府的抗戰史是另一種極端。除了強調國軍的抗戰功績外,只是強調共軍借抗戰以發展實力的一面,所以有中共抗戰以來採取「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策略的說法,強調共軍從來沒有真正打擊過日軍,對日軍游而不擊。這種宣傳,忘記中共既然在日敵後發展,建立政權,擴大軍隊,便一定會面對日軍的掃蕩和清鄉。中共並沒有像國民黨指控那樣,和日軍暗中合作。
對於中共對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的評價變化,李宗遠表示,現在中國對國民黨在抗戰時的作用評價從2005年開始越來越客觀,今年則給了國民黨的抗戰提供更為正面的歷史評價,因為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為打敗日本軍國主義,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必須紀念他們。中國的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並不是哪一黨,哪一派,哪些人做的抗戰。而是一個民族的自衛戰爭。所以我們必須全面反映這場戰爭,不能只說那個,不說那個。這個改變一個是中國現在大的環境在進步,人的思想,我們的研究都在進步。中國是在越來越開放地考慮問題。
不過時殷弘則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這幾年台灣問題變得特別重要,尤其是馬英九上台以後。但是中國內部還是有人反對承認國民黨的作用,所以還是要說中共是中國抗日戰場的主力。這種表述是一個歷史史實和意識形態的結合。
93閱兵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陳永發指出,關於台灣百姓如何看待大陸紀念抗戰一事,雖然沒有做過正式調查,但從台灣的報紙上得到的印象則是這樣的:一定會有部分狂熱的中國民族主義者因為仇恨日本,以及看到中國目前的強大,而受到感動,從而增加他們對中國大陸的向心力,不過這樣的人應該為數極少極少。台灣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為抗戰的歷史根本不是他們父祖輩親身體驗的歷史,他們看紀念抗戰的各種活動,是認為事不關已,不聞不問。至於中華民國派,可能佔三分之一稍多,他們對抗戰史有相當興趣,但是不可能認同中共是抗戰中流砥柱的說法,我想他們採取的態度是冷眼旁觀,不可能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主張紀念抗戰,就進而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台灣的政治號召。
時殷弘則表示,承認國民黨的抗戰作用多少對統戰有一點幫助多少會,但是今天國民黨在台灣的支持率一直在往下走,統戰作用是有, 但是非常有限。
就算是敌后战场,共产党打的也是国军,不是日军,所以皖南事变才要给新四军一个教训!
皖南事变是毛贼要灭项英设的圈套,同时嫁祸蒋介石,一箭双雕!
毛泽东当然有此意图,国民党在附近被共匪吃掉两个军,忍无可忍,直接下杀手给你死。
即便如此,蒋并没有下最后杀手,而是给了项英部一条活路—走皖东!最后时刻毛强行令项英改变路线走苏南,把其送上死路!
怎么没有统战用处?明明是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