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聲為堂爺爺國民黨中將俞大維力爭 習近平準為其在四川建陵園 撥款百萬
|【博聞社】已故台灣國民黨前國防部長、中華民國陸軍中將俞大維,其埋在四川成都大邑建川博物馆的部分骨灰,將獲中共厚待。經俞大維的侄孙、中共全國政協主席俞正声親自爭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同意為俞大維建陵,並撥款100萬元人民幣。事件引起外界關注。
北京知名獨立記者高瑜在推特透露,原籍浙江绍兴的知名人士,中華民国前国防部长俞大维的部分骨灰,前年9月3日埋葬在成都大邑建川博物馆。當時新华社曾經报道,两岸20多名俞大維的亲属参加雕像落成仪式。
高瑜透露,现在,博物館馆长樊建川的办公桌上,放着两件有關的“镇馆之宝”,一是俞大维的侄孙、中共政治局常委兼全國政協主席俞正声给中共中央打的“修陵报告”,上有中共總書記习近平亲笔批示;二是习的第二封信。随信还有一百万元人民幣的拨款。
高瑜透露,在建川博物馆珍藏的這兩封信“可看不可拍照”。
這個信息有幾點引起外界關注。一是中共高層厚待國民黨前將領,為其建陵,此為罕見。二是中共政治局常委俞正聲“舉事不避親”,親自為堂爺爺上書,請求建陵,獲習近平“開龍恩”,此為特例。三是俞大維原籍浙江紹興,但其骨灰卻葬於四川,此為蹊蹺。
經瞭解,俞大维1993年7月8日在台灣去世,按其遺囑,骨灰灑於臺灣海峽金门外海。这件事當年台湾媒體曾經见报,录了像,金门方面制作有光盘。但俞的家人留下一点父亲骨灰和舍利子以作纪念,並漂洋过海到了美国。
金門當局則在俞大維曾經指揮打仗的地方 ,建有金门榕园俞大维纪念馆,展出俞的遺物。
20多年過去,在美國的俞家人惦記者故人遺願,想把俞大維的儘存骨灰安葬於祖國大陸,於是這個使命落到了在大陸的俞大维的侄女、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女儿陈流求身上。
作为俞大维先生在大陆的侄女,陈流求从此心存戚戚,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弥补这个遗憾。她说:“我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以为金门俞大维纪念馆不足以概括他的一生。他出生绍兴,工作时间最久,抗战贡献最大却是在重庆,但我不知道该地有无可堪纪念之所。于是自然而然想到了我所在成都大邑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
2015年9月3日,中共官方新華社發布消息,透露俞大維紀念碑落成,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俞大维亲属选择以纪念抗战为主题的建川博物馆安放骨灰并树立雕像。
有趣的是,新華社是這樣描述的:“曾为中国兵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俞大维先生抗战时期戎装雕像2日在成都建川博物馆落成,部分骨灰在雕像下方入土安放,生前阅读过的书籍等遗物在馆内陈列展览。”
曾經指揮千軍萬馬與中共兵戎相見、你死我活的國民黨中將俞大維,終於以這種方式,魂歸故國,雖然不是故鄉,卻也算“曾經戰鬥工作過”的四川故土。
有網民指,如果不是有一個侄孫俞正聲位居中共高層,這位曾經“手上沾有共產黨鮮血”的國民黨中將,能有這樣的待遇嗎?
俞大维(1897~1993),绍兴人。曾国藩外曾孙,俞明颐的长子。1918年圣约翰大学毕业。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德国柏林大学深造。
他与同在欧洲留学的表哥陈寅恪,曾被傅斯年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两位读书种子”。俞大维后为弹道学专家,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少将参事、参谋本部主任秘书、驻德大使馆商务专员。
1933年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负责军火制造及维修等。由于国家工业条件不足,军火大半仰赖外购,来源分散,制式不统一,面对日本灼灼逼人的侵略态势,改进武器生产是极迫切的工作。
俞大维就任后,首先筹建新厂,加强生产能力,积极在德国大量采购机器、材料等,以21厂为例,所用钢材九成以上是德国料(德国枪炮钢料品质至今仍是世界闻名),至抗战胜利时仍有存量。
其次,建立研究开发体系。成立理化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精密机械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光学研究所、炮兵技术处、中央修械所、航空兵器研究处等,高薪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教导,同时在国内延揽人才随专家工作,使武器研发在中国扎根。
中共的“两弹元勋”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孙家栋,黄纬禄和火箭专家徐兰如、沈正功、谢光选等人,均在俞大维领导下的兵工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4年任军政部次长。1946年任交通部部长、美援运用委员会委员。1946年前后在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翻译联络,是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参加与中国共产党的谈判。
到台湾后,1951年任“美援运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驻美大使馆顾问。1954年任国防部部长。1965年专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6年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綜合報道
3月28日上午,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常乐镇发生一起校园凶杀案,嫌犯混进校园教室,冲着手无寸铁的学生一阵砍杀,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后逃
http://ghg3.userboar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