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卖小哥:比奥运健儿还快 比男朋友还好
|【博闻社】已经深入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网购,塑造了一个群体形象,那就是中国的外卖小哥,他们在美媒眼里成了令人“惊诧不置”的对象,华尔街日报在一篇饱含“情感”的报道开头写道:他们骑着电瓶车,风驰电掣地穿过中国的大街小巷,飞奔在大厦的楼梯上;他们一小时最多要送十份餐,还得当心别把汤洒出来。
报道写道,北京,午餐时间,一项任务正等着郭子阳完成:一小时内派送七份热腾腾的外卖。
沉甸甸的塑料餐盒盛着滚烫的牛肉面,他冲进市中心商业区的一栋高楼。来不及等合适的那部电梯了,他迅速钻进最先开门的一部,在最后停下的那层楼冲出来,飞奔上楼。
把外卖匆匆交给客户后,他又一口气奔下20楼。一个送完,还有六个。
(一路风驰电掣)
在中国的大城市里,这样的情景早已和灰暗的天空、拥挤的地铁一样,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午餐时分,戴头盔、骑电瓶车的外卖骑手在商业区中穿梭往来,为饥肠辘辘的工薪族递送面条和羊肉串。办公楼前台熙熙攘攘,挤满了拎着外卖袋的骑手。
在中国,廉价劳动力与手机上的外卖应用共同改变了办公室的午餐文化。人们只需滑几下手机,就有餐点送上门来。每月只需3美元配送费,就能最多叫上30次外卖。
由于中国三大订餐平台的定价策略与餐点选择基本相同,因此通常被称为“外卖小哥”的派送员的速度就成了竞争的核心所在。
提起外卖小哥,中国的年轻女性免不了微微一笑,夸他们比男朋友好。对,不像男朋友,外卖小哥信守承诺,使命必达。
骑手们的一天从上午10点前开始,他们骑着电瓶车在各大商业广场上集合,如同在停机坪上整装待发的战斗机飞行员,站长会在晨会上对他们说些打气鼓劲的话。制服是区分外卖平台的最佳方式:蓝色是“饿了么”,黄色是“美团外卖”,红色则是“百度外卖”。
(整装待发)
外卖小哥每月能挣大约4,800到6,000多块钱,其中一部分是奖金,与他们递送的单数挂钩。所以他们如此拼命。
他们用智能手机接单,系统派发新订单时,会发出一声特别的提示音。送完餐的骑手和接完乘客的专车司机一样,会收到用户评价。如果评价欠佳,工作也许就没了。
31岁的吴越在上海给美团当骑手,他说自己每天早上要先一口气干掉四五个蒸馒头或一大碗面,然后再工作。
“你得先吃饱,然后才有力气对付各种情况。”吴越说,“比方说有时候大楼没电梯,要么电梯太挤太慢,你就得爬十层楼。”
碰上午餐高峰期,一小时送六份餐是常态。吴越说,人手不够的时候,他甚至得一小时送十份餐。“实在是不容易,万一迟到了,客户还得生气,你就道歉吧。”
中国的国民饮食习惯也对这股风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拿冷冰冰的三明治当午餐,都想吃热饭热菜。以前,想要满足胃口就得出去吃,可是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保持这个习惯并非易事。现在,有了便宜的外卖服务,大家就更不会优哉游哉出去吃午饭了。
(马不停蹄,准备送餐)
“以前我们都是出去吃的,不过自从有人叫了外卖,其他人就顺着跟风了。”上海金融区25岁的研究分析师万雨辰说,“有时候我会告诉自己,出去走走对身体好,不过这些平台肯定有他们的优势。”
骑着电瓶车,载着保温箱,蔡云龙在北京中心商业区方圆1.5公里的区域内折返奔波──穿过车流,开上人行道,绕过行人,保持着30公里的时速,同时还得小心别有磕碰,把汤洒出来。两小时不到,他已经给一家整形医院、一个理发店、一家酒店和几栋大楼的客户送完餐了。
33岁的蔡云龙去年加入“饿了么”,他把自己“领地”内所有大楼和办公园区的布局都熟记在心。哪栋楼能坐电梯,可以把外卖送到客户手上;哪栋楼不让进,得等客户自己下来取餐,他都了如指掌。“今天等电梯就花了我半小时。”他叹了口气。
骑手们也会在晨会上发牢骚,比如抱怨差点撞上人,吐槽蛮不讲理的客户等等。
上海3月的一个清冷的早晨,一名骑手告诉同伴,有一次他外卖送得特别早,结果客户叫他到点再来。他等了20分钟再去,客户却埋怨食物糊掉了,叫他再送一份新的过来。
有时候,客户还会提一些特殊要求。如果是在家叫的外卖,有时候客户会让骑手跑腿带点烟酒等小东西过来,这并不属于他们的业务内容。一名美团骑手说,有个女客户叫他送外卖的时候带几包卫生巾过来,但他实在不好意思去店里买,结果就被打了差评。
当然,也有回报时刻。27岁的高亚飞说,他特别惊喜的是有一次发现北京的一栋办公楼下面有一条服务隧道,可以绕开车辆和行人,节省宝贵的派送时间。
骑手们还提到了团队工作中的兄弟情,以及通过快速送餐多赚奖金的能力,“送得多,赚得就多。”43岁的美团外卖骑手金洪波说,他负责的是上海风景秀丽的滨水区域──外滩。
北京一名26岁姓郭的外卖小哥说,送餐时间虽然紧迫,但他干得不错。今天,他中了个三连彩──有三个订单是给同一栋高楼的三楼、六楼和十二楼送餐。
前两单他是走楼梯送的,途中他遇上一位穿蓝色制服的“饿了么”同事,对方正在跟客户打电话确定位置。到了六楼,他超过了一位同行──身穿红色制服的百度外卖骑手。最后六层楼,他决定改乘电梯。
“我就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他说。(文中人名均为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