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论|乔木: “五四”精神的转变
|【博闻社】按:今天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纪念日,对这场发生在将近一百年前的“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大陆知识界多有反思文章,博闻社拣选数篇,以飨读者。文章各有见地,不代表博闻社立场。
“五四”精神的伟大转变
作者:乔木
一小区经常失窃,屡次报案均无结果。有闹事者在小区张贴纸条、挂出条幅,上写:民主、自由、人权、选举、官员财产公示等内容。很快各种制服便衣红袖箍24小时值守,小区再无失窃。
这是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虽然好笑,但一点也不夸张。昆明砍杀事件发生后,尽管周围不远处就有两个公安派出所,街头还有巡警,但警察半个小时后才到现场,而且应对不力。
可 是你要在中国任何城市的街头广场,散散步、撒传单、打横幅、有点O功嫌疑、搞个饭醉聚会什么的,经常会被驱散、拘押。而且多数情况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中的民主、自由、法治、平等话题,你在网上发帖撰文,会被删帖销号喝茶;参加相关研讨,会被限制围堵。到了现场,又是停电或消防演习,暂停营业。
十八大期间,所有途径天an门的出租车、公交车的窗户都被封堵,以防有人撒传单。遥控玩具飞机禁止出售,或需要实名登记,害怕用于其他目的。大学里也有许多不知其详的校园信息员,维护稳定。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政治上对民主的恐惧,管理上对公民权利的担忧。而民主曾经是五四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要求民主、反对独裁是当年最有力的号召,吸引了大批 青年学子投身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民主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一革命开始的标志,也是官方划分的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民主和科学成为后来倡导的五四精神的主 要内容。
但是现在,或者从198九年以后的28年来,五四精神中的民主,与其相关的自由、人权等,都变为敏感词。更有甚者,重庆的大学生村官任建宇,只因穿了网上购 买的“不自由、毋宁死”的T恤,就成为被劳教的一个罪证。新公民运动的参加者,印制了“自由、公义、爱”的徽章、T恤、雨伞,就被拦截扣押;而当他们打出 民主政治要求的官员财产公示的横幅,却被以扰乱公共秩序罪抓捕判刑。
198九年的事件前,尽管政治改革没有启动,但党内外舆论、新闻媒体对民主、法治、透明、新闻自由、司法公正具有共识,这些不是敏感词。那次事件后,这些曾经寄 托着改革理想和人心向背的词,都成为敏感词。不仅如此,和民主相关的民运、民煮、民逗(民主斗士)、民选(贿选),基本上都成为负面词。
最近几年来,随着国际上“阿拉伯之春”民主大潮的冲击,国内权力更替引发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维稳,这类敏感词和负面词越来越多,从以往的民主、自由扩展到宪政、公民社会、普世价值、新闻自由、公民权利、司法独立等所谓“七不准讲”。
但与此同时,又在以民主的名义混淆视听。明明是集权,却叫做民主集中;明明是专政即专 制,却叫做人民民主专政。甚至新造出人民社会代替公民社会,淡化权利意识。用集体总统制掩盖不经民选的常委制,无视限权和制衡的吁求。民主对内是敏感词, 对外是遮羞布,每有领导出访,都要大讲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和美国梦相通的地方,都要代表中国人民说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
民主变成了敏感词,五四精神的另一个标志——科学,也好不到哪里去。
政治不民主,就会压制言论出版,禁锢思想,必然导致科学上的封闭和不思进取。当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所有的研究都有标准答案的时候,所谓的科学无禁区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看看这么多年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有多少是靠卖土地、高能耗、高税收、低福利的山寨制造?又有多少是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大跃进是低水平的重复还是原创发明创新?
当民主变成敏感词的时候,科学就是防火墙,不是探索真理,而是维稳称颂,诠释政策,中国梦一场。
(原文1989以198九代替,不作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