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政府自曝GDP造假 下个承认的或是吉林
|【博闻社】自去年1月份辽宁首度承认数据注水之后,今年一月,北方又有两个地区自爆家丑。先是内蒙古带头披露,该区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有4成是假的。8天后,天津市滨海新区蹦出来说,滨海新区2016年GDP也缩水约1/3。
1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的经济数据,6.9%的GDP增长超过市场预期。但《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媒体却不约而同对中国经济数据产生质疑,从而担忧中国超预期数据的真实性。
长期以来,国际媒体和投资者对中国官方发布的经济数据持怀疑态度。首要原因是,相比其他国家,中国每个季度的增长都非常平稳;其次,地方政府公布数据相加之和却大大超过中央政府公布的数据。
这些长久以来的质疑在去年辽宁首度承认数据造假后得到证实。今年年初,又有更多地方政府承认经济数据造假。
专家分析,经济数据造假与其说是中国在欺骗世界,不如说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博弈中产生的副作用。
下个站出来的是吉林?
2017年1月,在2017年辽宁省“两会”期间,省长陈求发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承认,东北重工业省份之一辽宁省2016年GDP虚报23%,2011年至2014年则存在财政数据造假。
今年1月,各地方政府又到频繁召开“两会”和年度经济工作会议的时间,经济数据造假的问题再次浮上水面。
1月3日,内蒙古经济工作会议上,区党委公开表示,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3%;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0%。
其后,天津滨海新区在“两会”期间承认统计口径存在问题,2016年万亿生产总值从一万亿元调整为6654亿,缩水近三分之一。
内蒙古“自爆”家丑并非无迹可寻。BBC中文记者梳理中纪委官方网站发现,去年6月中纪委发布文章对内蒙古直接点名,称有“经济数据造假”的问题。
一同被点名的还有吉林省。而该省将于2018年1月下旬召开全省两会。届时吉林很可能会迫于此前中纪委通报的压力,承认数据造假的问题。
北方省份成重灾区
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内蒙古、天津,以及被通报的吉林全部是中国北方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中国一些资深投资人也注意到该现象,并表示这凸显出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北方各省经济动能依靠制造业和基建投资为动能,以及内蒙古、山西等资源型经济体。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中国长久以来“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氛围中,数据造假成为压力下的选择。
数据造假凸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业内人士向BBC中文记者表示,数据造假与其说是中国在欺骗,不如说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博弈的一个副作用。“这并不是系统性地造假。中央不想看到假数据,他们也在挤’水分’。”
以2012年为例,如果将各省自行公布的GDP加总,将超出全国5.76万亿元,相当于香港当年GDP的3倍有余。这一数字在下降,但直到2016年,依然超出全国数据2.75万亿元。
一位中国统计官员向BBC表示,“水分”一部分来源于在技术上疏漏,因为现代经济复杂,跨省的经营情况极多,在统计过程中会出现重复统计。
但更深的原因来自中央和地方对经济数据的诉求不同。这名官员表示,地方官员“求政绩”,所以有虚报数据的冲动;但中央希望掌握真实数据,以做出正确决策。
经济数据造假牵动不少人的神经,因中国有惨重的历史教训。山东画报出版社一位主编冯克力在其微博上表示,“财政数据造假,与当年大跃进放卫星如出一辙,到头来苦的是地方民生,是老百姓。”
“大跃进”和“放卫星”指的是1958年至1962年中国在政府领导下试图实现工业和农业上不切实际地增产。为了满足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各地农村开始虚报粮食产量,成为最后严重饥荒的成因之一。
BBC等报道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