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博聞社综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日本药学教授大村智等3人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是首次有中国科学家獲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她为中国自然科学冲刺诺贝尔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对中国科学界具有意义重大。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Youyou Tu即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1930.12~),女,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已培养硕士毕业生4名,博士毕业生1名。
研究方向是以中药化学为主,结合药理、制剂及临床等,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精华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特别在疟疾及免疫疾病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开发新药。
最突出的贡献是带领科研组创制了具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相关研发成果已获6个《新药证书》,1个临床批件和2个中国发明专利。发表的重要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 。
2011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授予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 (artemisinin) 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
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的时候,有人说:这是诺奖“风向标”,因为到那时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美国《细胞》杂志也发表了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的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当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自那以后,我们一直在盼望诺贝尔医学奖的到来,但正当希望在一点点消失的时候,4年后的2015年6月4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官方网站公布2015年度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的授奖信息: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荣获此奖。同获此奖的还有纽约医学院从事抗疟疫苗研究的露丝(Ruth S. Nussenzweig)和维克多(Victor Nussenzweig)两位教授。
该奖将于今年10月1日在哈佛医学院举办的专场研讨会上向三位获奖人颁发,这似乎又给渴盼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愿这一大奖能够为今年的诺贝尔奖注射新的活力,满足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对它的期待。
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于1987年由美国慈善家华伦•阿尔波特设立。迄今为止,该奖已经授予51位学者,其中7人后又获得诺贝尔奖。以往获奖者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苏格兰、瑞士、以色列、阿根廷等国家。这也是该奖自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学者。
哈佛医学院院长杰弗里(Jeffrey S. Flier)表示,“非常感谢这些能将实验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途径的研究人员,我深受启发。他们的贡献使医学研究成为治病救人有效的‘助推器’,而非无用的‘试验场’。”他还说,“今年我们将此项荣誉授予这三位医学科学家,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如何通过漫长而辛苦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