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仍未被控 能否放弃“清零”与病毒共存?


【博闻社】中国最新一波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飙升。尽管引爆这一波疫情的江苏省南京市的确诊人数已经大为降低,邻近南京的扬州市的确诊人数却急速上扬。

8月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0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2例,本土病例75例(江苏53例,湖北9例,湖南9例,河南4例);现有确诊病例1444例(其中重症病例39例);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2例,其中境外输入12例,本土20例(湖北15例,河南4例,湖南1例)。

7月20日至今,江苏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516例(南京市229例,淮安市12例,扬州市272例,宿迁市3例)。目前,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的确诊病例517例,其中本土确诊病例498例(轻型138例、普通型339例、重型17例、危重型4例)。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2例,其中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为了控制疫情,中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严格的管控措施。旅行社接获命令,停办跨省旅游业务,中高风险地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全部关闭,学校开学也将暂缓。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1152家A级旅游景区也暂停开放。

在许多爆发疫情的城乡,政府采取封闭式管理。中高风险地区内的居民被要求“足不出户”,健康码标记为红色;封控区域内居民被要求“足不出院”,健康码标记黄色,每天每户可安排一人持出入证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其他居民坚持“非必要不出门”的原则。居民进出小区或出售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必须扫描健康码,如果手机的健康码显示红色,证明此人曾经出入过中高风险区域,那么此人绝不会被允许进入任何社区或商店。

能否放弃“清零”与病毒共存?

Delta变异病毒正强迫中国做压力测试,挑战着中国的“零确诊”防疫策略。相关专家认为,中国防疫政策若需改变,官员和民众必须对病毒和疫苗的作用有清醒认识,并且达成与病毒共存的共识。

中国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将个案基本清零,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对BBC中文评价中国的抗疫“从全球各国的防疫效果来看,是防疫奇迹”。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也对BBC表示,中国原先把机场守得滴水不漏,现在漏了一些。漏是正常,不漏则非常难做到。

于是变异病毒Delta被一架从俄罗斯抵港的航班顺利带进中国,随后因为机场外包清洁公司的防疫漏洞,中国17个省市出现相关病例。

2020年5月,有1100万人口的武汉完成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所需要的费用20亿元人民币。中共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曾指出,这些费用很可能由武汉市、区两级财政承担。

专家认为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做法在去年中国发生疫情的初期是可行的。因为彼时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传染病事件,病毒扩散非常广,对疫情不了解,没有疫苗。但现在中国政府有定力,有能力和手段,相关政策必须做出调整,势必要做出选择和平衡利弊。

陈铮鸣称,严格的管控会带来次生危害。比如说一封城,医院被要求关闭,有很多手术病人,很多需要抢救的病人,很多心肌梗塞的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治。

金冬雁指,本次南京等地封城的扰民力度较小。封城政策也有所变化,现在比以前灵活,封锁小区范围相对比较局限。

在本轮疫情爆发之前,中国的官员曾提及过“清零”政策的改变。

今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何时从疫情“零容忍”策略转向较为开放的边境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苗接种率。不过他最后称,需要就这方面的利弊达成社会和政治共识,才能做出决定。

也许能促成社会大众和官员们达成共识的,是流行病和病毒学以至于整个科学界的专家和学者的讨论与分析。他们希望通过发声和讨论,为官员提供更精准的防控思路,消除大众对目前新冠病毒的误解和认知盲区。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近期发声说,他认为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国曾经给出一张漂亮的答卷,南京疫情之后,我们一定会学习到更多。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发声称,与新冠病毒共存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称要对新冠病毒“脱敏”处理。

陈铮鸣说专家之间有共识,但因为涉及到社会问题,还取决于民众的态度反应,取决于政府官员的认知。

本轮疫情爆发后,南京禄口机场母公司江苏东部机场集团董事长冯军被中共江苏省委停职,中国媒体称或其防疫不当有关;江苏扬州的“零号病人”是一位64岁的南京老人,她因隐瞒行程引发扬州疫情,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立案侦查和刑事拘留。

金冬雁也指出,南京机场最初的阳性病例是在定期筛查中发现,“本来应该是表扬,但现在容易造成很多人有事不会往上报”。

陈铮鸣说:“官员撤职和拘捕不听话的老百姓就发出非常强烈的信号:不光是零容忍,而且要各级责任到位。但现在面对的是大自然,必须顺其自然,必须要学会跟它共存,病毒不随人的意志转移。对病毒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假如观念不转变,就走进了死胡同。”

陈铮鸣说,中国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受害者”。大家的预期很高,目标是“清零”,希望把防疫做得很漂亮。此外中国和世界存在免疫落差。外界未知中国达成群体免疫还需多长时间。

BBC中文/美国之音/国家卫健委网站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