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性乙链菌入侵香港 79人感染7人死亡

【博闻社】香港在40日内录得79宗侵入性乙型链球菌(下称乙链菌)感染个案,当中7人死亡,而患者中有四成共32人属群组爆发,半数人曾处理淡水鱼,感染者已遍及不同地区和职业,更有食客吃生滚粥和鱼腩粥后受感染。综合专家意见指出,此次感染后的死亡率与文献相若,但乙链菌导致爆发的情况相当罕见不寻常,促请当局追查受感染鱼的源头,否则难免有更多人受感染。

卫生防护中心在接获医院管理局数据近廿天和经传媒披露后才发出公告,指上月和本月10日分别录得58人和21人感染乙链菌,较过去三年录得每月介乎9至26宗个案以倍数增加。病者年龄介乎一个月大至96岁,主要病征为败血症、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或脓肿等。

中心又指,79宗个案中,32宗同属血清三型基因序列型283(ST283),初步认为感染源头相同,属于群组爆发。当局调查后发现,该等病人曾经到访荃湾一个街市及元朗鸡地一间淡水鱼批发公司,认为病人感染可能与处理未经烹煮的淡水鱼时,手部带有伤口或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有关。另外27宗的序列型与群组患者不同,人数与医管局每月录得的平均数字相若;而余下的20宗个案则未有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业界指,该公司供应香港八成半的淡水鱼,而贷源绝大部分是中国内地,若以部分病人曾接触的鲩鱼计算,更是九成九来自中国。

至于群组爆发的32名病人,年龄介乎31至87岁,居于不同地区,当中两人为食肆厨师、一人为兼职鱼贩,部分人报称处理未经烹煮的淡水鱼时手部有伤口。另外,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昨在电台节目中表示,患者中亦有人怀疑食用生滚粥、鱼腩粥受感染,部分个案较年轻,并非长期病患者,但病情严重,情况罕见,促靖港府追查怀疑受感染鱼类的源头,适时截断供应链;在未找到源头前,应主动在进口层面和街市查检。

香港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曾祈殷指出,乙链菌在产后妇女或初生婴儿较为常见,但今次在30至40岁的壮年人士中出现,情况值得关注;此外,过往较少有人因进食而受侵入性乙链感染,怀疑该菌「变恶」。

不过,传染病医生林纬逊指出,高致病性的链球菌会令年轻、抵抗力强的人受感染,但亦认为是次多人受感染属不寻常,因为乙链菌鲜有爆发,近例是新加坡在2012年曾有类似大型爆发,当时有三百人受感染,在发现与事件与淡水鱼有关后,新加坡政府禁食淡水鱼鱼生,个案便大幅滑落。死亡率方面,他指出,文献记载是介乎6.5%至11%,视乎患者本身的抵抗力,而香港79名患者中有7人死亡,死亡率为8.8%,与文献纪录相若。

综合政府和医生建议,市民进食海鲜时必须煮熟,包括生滚粥;生熟食物要分开不同砧板处理;有伤口应先包扎及戴上手套后才触碰海鲜。

香港明报10月21日发表社评表示,过去3年香港发现的乙链菌病例,每月介乎9至26宗,但这次当局在短短40天内录得79宗,明显异于寻常。

社评批评,香港政府本月初就收到医管局通报,但公众却直到前日才知道原来有多名患者死亡,当局察觉情况有异,至少应该及早告知公众有多少重症、有没有患者死亡,否则根本无法起到「敲响警钟」的作用。

社评指,港府10月4日及14日两度发布新闻公报,但两次都没有提到有患者死亡,是传媒主动向医管局查询才发现这一重磅信息,这次的事件暴露当局没有从公众角度考虑问题,有必要检讨。

法新社/明报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