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多官员呼吁德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鉴于北京对台湾发出的危胁和政治紧张势态的升级,德国工业界对中国的态度变得谨慎起来。德国联邦工业协会主席鲁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认为,与中国”脱钩”是没有意义的,但他呼吁企业重视潜在的风险,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在近日的夏季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德国企业应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给我们上了一课:面对专制国家必须为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做更多准备。”鲁斯沃姆对德新社表示,“在新的制度竞争的背景下,我们不应该全盘质疑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鲁斯沃姆认为,就中国而言也应该针对“极端场景”做更多准备。“我们知道目前(德国)对台湾的半导体产品、对中国的稀土的严重依赖,因此必须提高我们的应对抗压能力。”

据德国联邦银行的数字显示,截至2020年底,德国企业在中国累计投资900亿欧元。多年来德国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本国企业在华投资。1975年,作为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政界高层人士,当时的反对党基社盟(CSU)领导人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ß)曾说,不能用西方民主国家的标准来衡量中国。

德国总理朔尔茨11日在柏林传统的夏季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已成为德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他呼吁德国企业不要过于依赖中国,而是要依赖多样化的供应链。在谈到对中国的新的依赖性问题时,例如中国供应的太阳能和风能的重要组成部件,朔尔茨说,无论在供应链还是出口问题上,都应该依靠多个合作伙伴。他还说,“我相信德国经济界现在已经做出了正确决定。”

过去数年,美中关系紧张,德国和欧盟试图置身局外。2017年默克尔称德中之间是”战略伙伴关系”;2019年欧盟委员会在一份战略文件中尽管将中国称为”制度竞争对手”,但同时也是”合作伙伴”。然而随着中国日益高调以战争威胁台湾,欧洲国家不得不清晰地表明立场。

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巴尔驰(Bernhard Bartsch)对此表示,如今看来,德国的很多对华政策是过于天真的,“如今的中国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与西方处于根本性的制度对抗,并将经济实力作为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在默克尔执政后期,德国政策的转变过于缓慢。他说,以往的政策让德国经济极大获益,但也造成了极大依赖。

鲁斯沃姆指出,即便不考虑现下的台海危机,中国业务也已经困难重重。鲁斯沃姆说,德国企业在中国面对“严重的不对等和不公平的竞争条件”,企业在中国的营商环境愈发带有政治负担,驻华外籍员工的生活条件也明显恶化,另一方面,因严苛的防疫封控,不少德国企业管理人员今年以来离开了中国,“这些都不利于长期的前景”。

德国之声/法广网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