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生看馬習會:虛大於實 反統一是年輕世代趨勢

【博聞社綜合】兩岸領導人在11月7日於新加坡舉行史無前例的「馬習會」後,儘管各種報導、專家分析,與民意調查頻頻見報,不過少有專門針對台灣年輕人的觀點分析。BBC中文網日前刊登對數位來自台灣不同地區的大學生的訪問,發現儘管普遍認為「馬習會」是兩岸和平的「必經步驟」,但「反統一」是台灣大學生普遍的趨勢,雖然並不等同「獨立」。此外,台灣大學生也多認為「馬習會」對台灣的意義「虛大於實」。不過,對於兩岸的經濟交流,則呈現多種正反意見。

許多台灣的大學生都認為,「馬習會」可彰顯台灣主權上的主動性,提升國際能見度。而且不論台灣總統是誰,雙方領導人的會面都有助厘清兩岸的下一步動向。

不過,亦有因為兩岸對統獨問題的立場難有交集,中國意欲統一、台灣內部卻仍缺乏共識,故認為舉辦馬習會沒有任何意義等反對「習馬會」的聲音出現。而馬習會事前的刻意保密在台灣招致的巨大民怨替台灣社會帶來許多負面能量,也在大學生的意見中普遍反映出來。

此外,多數學生認為,這場會面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內容,馬英九提出的五項主張,也似乎搔不著癢處。特別是,維持「一中各表」雖然較符合國際共識,卻與多數台灣年輕人的期待背道而馳,馬英九帶回來的結論也充滿太多不確定性,甚至有馬英九對中方立場照單全收,未能表達台灣內部民意要求等聲音。

也有學生認為,兩岸議題牽涉到龐雜的國際政經情勢,很難在幾年之內拍板定案,因此年輕人們也應避免在統獨問題上操之過急、期望迅速得到解答。

至於兩岸關係未來的走向,學生們的意見則依本身政治立場,顯得更加紛歧。

一般說來,家人在大陸經商或曾居住過大陸的大學生,對兩岸關係的走向感覺較樂觀,更希望兩岸「維持現狀」,認為有實際好處。

但其他人則認為,台灣在經濟上過於仰賴中國並非好事,只會使台灣更難掙脫中國的箝制。兩岸和平共存或許能有助於台灣年輕人前往中國工作,但台灣本地的就業市場勢必受到更大衝擊,並非人人都能分得這塊大餅。也有人認為,若台灣政府未能於更自由的經貿合作狀態下作好配套措施,隨之而來的M型化社會將對整體台灣造成嚴重傷害。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