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论“经济新常态”:中国模式有了大麻烦

【博闻社】本周二的德语报刊,普遍关注中国疲软不振的经济以及严重过剩的产能

《柏林报》以”远东经济继续减速”为题,写道:”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持续下滑。多年来,’世界工厂’一直在为了扩大产能而过度投资。现在,这些企业不知道它们的产品能销往何处。最新的数据显示,主要是欧洲持续不断的危机对中国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进一步的促进增长措施也完全是可能的。中国政府的负债率相对还比较低,而且还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也没有停止,因此政府可以继续通过基建、城市开发来保障就业。但是,相比2007年,现在的增速已经减半,企业债也非常高。欧洲企业也越发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许多行业的营业额以及利润空间都在缩减。”

《南德意志报》则以”遍地新常态”为题,注意到1月份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同比下滑了11%、进口贸易额下滑19%。文章认为,这一切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中国的增长模式遇到了实实在在的困难。

“毫无疑问,中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来支撑其政权的合法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由于担心经济迅速降温、担心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骤减,胡锦涛与温家宝出台了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短期内,刺激措施见效了;但自此之后,中国许多地方政府的债务飞速增长。而现在,外汇储备也在以创纪录的速度降低。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北京政府不得不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开支。但是,新的刺激措施却几乎不会有用。由国家调控的投资,主要都注入了传统行业以及国有经济领域,这往往会导致产能过剩。中国现在已经有一堆产能过剩的问题了,最近和欧盟的钢铁贸易纠纷就是一例。”

瑞士《新苏黎世报》便关注了昨天欧洲钢铁行业代表在布鲁塞尔的示威游行。文章以”当雇主也上街示威时”为题,指出中国的产能过剩不仅仅影响中国市场本身,还影响到海外。

“这场示威主要针对的便是欧盟当前正在讨论的对反倾销条款的修订。具体而言,就是针对是否应授予中国以市场经济地位。通常,在进行反倾销诉讼时,欧盟会将原产国商品价格与出口到欧洲的价格进行比较。如果出口价格低于原产国价格,就构成倾销,欧盟便对该商品课以惩罚性关税。而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即便是原产国价格或成本,也被认为是可以通过国家补贴的手段而认为压低的;所以,在反倾销诉讼时,便会采纳一个相似的第三国数据来作为参考。如果中国现在取得了市场经济地位,要裁定其倾销行为就更难了。在欧洲企业联盟Aegis看来,届时将几乎不可能判定中国倾销,因为中国市场上一直有大规模的国家干预现象。欧洲钢铁协会主席范·波尔沃尔德(Geert van Poelvoorde)指出,目前中国的钢产量每年过剩4亿吨,而欧洲的钢铁需求总量才1.5亿吨。尽管这些过剩产能不会全部涌向欧洲,但在欧洲钢铁企业的眼中,中国的过剩产能压低了全球价格;中国正在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钢铁,从而促进出口。”

德国《商报》则以”摇摇欲坠的中国”为题,认为外贸额下滑可能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经济改革的一个标志。该报援引德国商业银行中国经济分析师周浩指出,进口数字疲软与最近高层有意清除过剩落后产能的动向相吻合。文章写道:”中国总理李克强也认为,钢铁、水泥等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一个问题。李克强最近就表示,效益较差的企业不能再从国有银行或地方政府获得优惠贷款或者补贴。……这一人口第一大国的政府,现在出台了经济改革的措施。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跌到了6.9%,为25年来最低值。而企业以及政府的负债增长率,却超过经济增长率的两倍。”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