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權移交:英派政府的四大挑戰

【博聞社】自綠營一舉拿下總統大位及取得立院多數後,各界皆密切留意蟄伏八年的民進黨將如何改變臺灣的政治版圖,其中又以英派當政後,如何妥處兩岸關係之際拓展國際空間格外引人關注。此外,民進黨對內何以於時代力量等第三勢力崛起之際穩健推動內政,亦是蔡英文政府的主要挑戰之一,今為5月20日,蔡英文就職之日,本社整理綠營執政的主要挑戰如下:

挑戰一:習近平時代的兩岸角力
如何管理或經營兩岸關係為蔡英文上任後嚴峻的挑戰之一,有別於過去在野黨的思維,同時展現未來是兩岸關係的「負責任的合夥者」,蔡英文在選前提出包括「維持現狀」、「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與「九二歷史事實」等說法,作為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替代性論述。

與民進黨傳統的兩岸關係論述相較,蔡英文提出的內容已具進步性且突破性的觀點,然北京近期再度積極透過黨媒或軍演等文攻武嚇對蔡示警,要求蔡英文橫豎都需接受九二共識,蔡英文如何於兩岸期待有所落差下突破僵局,將是「英派」首要克服的難題。

挑戰二:於人民信任下,維持兩岸經貿
蔡英文接收的,是經濟走下坡的台灣。近乎負成長的經濟,長期的出口衰退,加上近1/3受薪族月薪不到三萬元,這是被新崛起的紅色供應鏈擊破的台灣產業困境,也是與她所標榜「重新建立作為台灣人的尊嚴和驕傲」南轅北轍。而在重建經濟的過程中,台灣如何與中國平穩互動,維持良好的經貿關係,在在是蔡英文必須馬上展現政府執行力,努力解決的難題。

「蔡英文時代,主權尊嚴、經濟發展、社會融合的優先順序怎麼擺,很值得觀察,」政大國關中心主任丁樹範直言。他觀察,蔡英文一再強調要捍衛國家主權,可是台灣的出口有四成是到對岸,如果犧牲經濟發展,貿易可能馬上轉為赤字,那對台灣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兩岸經貿的緊張,很大問題不在對岸,而在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劉柏定觀察,中國崛起後,對台灣的需要降低,反而是台灣需要開放,卻面臨人民的抗拒。這種矛盾的背後,來自人民不信任政府的執行力。

「除非涉及國安,陸資其實是個『偽命題』,」劉柏定說。如果人民反對開放陸資的理由源自不相信政府有能力管制,蔡英文就必須拿出治理的本事,讓人民相信「開放,但是執行更嚴格,可能比不開放,但是在檯面下流竄更安全。」

挑戰三:高漲本土意識下,維持多元平衡
在當選的國際記者會上,蔡英文堅定強調她擔任總統,首要任務就是團結國家。不過這樣的訴求,無論和過去糾纏不休的政黨惡鬥,或是在這場選舉中,微妙升溫高漲的「台灣意識」,其實是有巨大的落差。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朱景鵬指出,過去八年來,從電力問題、基本工資、石化產業等重大政策爭議,都與民進黨堅決杯葛有關。問題是,這些都是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政策延續,只是民進黨「從當年極力要爭取,變成極力反對」。

因此,面對這次選舉呈現澎湃的社會力和本土認同等強烈聲音,如果蔡英文堅持充分溝通,決策公開透明,很可能就是盡快召開國是會議處理。可是如此一來,形式上溝通的成分大,並無法真正解決對立或癥結。

蔡英文在政治領導力的挑戰,還來自這場大勝後,民進黨內部的權力分配和路線爭議。《朝日新聞》國際報導部記者益滿雄一郎(Yuichiro Masumitsu)說他的印象是,即使台灣社會的激進民意高漲,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提出來的政策其實相對保守,給人一種努力維持穩定,而非躁進的感覺。

然而,二月新國會開議,首先是國會正副議長選舉,接著是政權移轉的人事安排,都將牽動民進黨內的派系生態。「在民進黨內,主張台獨的勢力與聲音如果與新政府既定政策分歧,應該會帶給她不少麻煩,」益滿雄一郎說。

挑戰四:處理藍綠對立
藍綠的衝突不僅具有歷史的客觀因素,亦結合了社會文化與國家認同的主觀條件,在台灣近年來政治社會化與政治動員的過程中,藍綠之間的衝突矛盾意識似有激化的趨勢,這個現象可從服貿爭議、太陽花學運、反課綱爭議等事件中得到解釋,這對台灣的族群和諧與社會穩定將帶來衝擊。民進黨向來主張轉型正義,並將推動分配的改革,這些政策勢必直擊泛藍群體及其支持者的既得利益,如何在改革與現狀之間取得平衡,再度考驗蔡英文的溝通能力。

(天下雜誌、風傳媒)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