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数据下滑 中国经济面临通缩风险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五(6月9日)发布的最新数字,今年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仅上涨0.2%,仅略好于4月份的负增长0.1%。与此同时,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4.6%、比上月下滑0.9%,达到了2016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分析人士指出,鉴于消费价格与生产者价格同时大幅下滑,中国经济正面临不小的通货紧缩风险。

中国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在市场供应稳定下,通胀连续三个月放缓后首度回升。今年五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0.2%,和预期一致,但环比跌幅扩大至0.2%。受惠于食品供应充裕,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7%, 蛋类及猪肉价格下跌1.3%及2%,鲜菜跌幅3.4%。

不过,反映企业成本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八个月下降,同比下跌4.6%,跌幅是2016年2月以来最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说法,上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外市场需求偏弱,加上高基数均影响上游生产物价表现。

消费者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受益于下跌的物价,但是从中长期而言,通货紧缩会在宏观层面上导致经济疲软,企业利润减少甚至陷入亏损,从而迫使企业减薪乃至裁员。有鉴于此,不少经济学家都呼吁中国央行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分析人士估计,中国最快在下周就会降息,未来几个月内还有可能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清华大学知名学者孙立平曾在今年4月表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今年以来虽然在不断加大,但反而面临通货紧缩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看起来充足的货币大都流向了高端制造业、政府部门、大基建项目等‘国计’,而与民众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民生’部分则没有得到足够的货币流入”。

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邱达生表示,疫情后,国际社会原本期望中国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但事与愿违,“虽然说民间消费在去年比较低的基数下有些增长,但是进口基本上从年初到现在都非常疲弱。出口方面,一月还不错,后来就慢慢整个疲软下来。整个复苏的情况并不好”。

德国之声引述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乔治·马格努斯的话说,中国结束”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后,其经济复苏的力度并未达到外界的预期。他还说,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不足,很有可能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有关,同时也和个人收入低迷有关。此外,经济总体债务水平过高、人口老龄化、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贸易等结构性问题也在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

德国之声、自由亚洲电台等综合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